龙船社区 首页 专栏 蓝色大地 查看内容

【海工】透过中美贸易战看中国海工行业发展瓶颈

2018-5-16 23:23| 查看: 6365| 评论: 4

……

2018年4月16日,美国禁止其国内企业七年内向中兴通讯出售零部件,包括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存储、光器件等关键零部件。

之前,大家可能觉得贸易战离自己很远,“中兴事件”消息一出,如平地惊雷,引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至今未休。

小编在想,如果制裁发生在海工领域,后果若何?……

不过小编觉得暂时制裁不会发生在海工产业,首先海工产业是很小的一个产业难以产生示范效应,再次整个行业里最赚钱的部分为欧美垄断。前者让人无奈,后者让人汗颜,小编在此谈谈海工产业的现状,未必确切,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若将海工产业作为一个产业链,应该包括咨询,设计,建造总装,关键设备配套和总包。中国海工制造业崛起于2000年之后,特别是近10年,抢占的主要是新加坡和韩国市场,并且由于中国海工制造业偏中低端化,高端设备配套能力较差,高附加值的关键设备主要从欧美进口,短时间内难以对欧美企业造成威胁。但是,关键产业链受制于人,存在较大的产业风险。

(1)咨询-产业军师

今时代是一个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一手的资源,在商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咨询公司正是信息产业的主体。

国外公司比较多,数一数可以提供海工咨询的知名公司,包括:Clarksons是英国公司,IHS Market是美国公司,Douglas-Westwood是英国公司,Wood Mackenzie是英国公司,Rigzone是美国公司,Spears & Associates是美国公司,Upstream是挪威的,其他像Offshore,World Energy,LNG World等从事海工咨询的公司数不胜数。

国内公司屈指可数。能够提供海工咨询的公司主要包括南船的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北船的研究院,其他包括SinorigOffshore,龙船,信德海事,船舶海工网等。

国外的咨询公司具有庞大的数据库可以提供从咨询到专题分析研究的全部服务;国内公司数据积累多局限于国内,且以船舶为主,以信息咨询为主,信息源头多以国外咨询公司的数据作为支撑。信息不对称,不重视产业研究的局面可能会长期存在,这些将影响国内海工产业的发展。

可以想象跟外国打仗,却请一个外国的军师做参谋,胜负几何?

但是,咨询公司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长计议。

(2)原创设计-产业龙头

这里所讲的设计主要是原创设计和船型研发设计。

目前,主要海工设计公司被欧美垄断(GustMSC的钻井平台、施工平台,Technip的FLNG、FPSO等,GVA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半潜式生产平台等,Moss Marine time的半潜式钻井平台,SBM的FPSO等),中国虽然近年也收购了一些设计公司(包括中集来福士收购的BE、BT,中交收购的F&G,中航技收购的Deltamarin),但是收购后各公司仍独立运营,整合效果并不理想。船型开发完成后可以应用于多个产品的设计,船厂在应用这些船型时往往会支付不菲的设计费用。到目前,中国的公司并未出来几款真正的原创设计。供过于求的市场需要差异化发展,从长远看,中国海工制造业要取的长远发展,需要在设计上做文章,只有瞄准客户需求设计出精准高效的产品,才能在产品市场上占得先机。

整合现有设计资源,加大原创性设计及船型开发投入,从设计端强化与客户的联系。

(3)建造总装-产业民工

中国海工业已经形成强大的建造能力,与韩国和新加坡呈三足鼎立之势,由于产品差异化,中国建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介于韩国的批量化制造优势和新加坡的客户定制建造优势,中国海工企业需要走出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海工制造多发端于船厂,骨子里流着的是造船思维。船和海工产品的有的本质区别:船的重点在主甲板以下(设备少,结构相对简单),海工产品的重点主要在主甲板以上(设备多,界面复杂),中国船厂甲板以下建造能力很强。当然,随着近几年花钱买培训,对部分海工产品(主要是自升式钻井形态和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甲板以上建造整合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但是在生产装备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引用一位业界前辈的话“海工的特点是项目定制,每个油田都不一样的特点,形成了海工,特别是生产,必须是定制的,必须要采用项目管理制,所谓要做成流水线的做法,都是扯淡。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没有海工的原因,他们不愿意接受过程中的变化,只会计划好以后的按部就班(这也是日本企业三菱重工在豪华邮轮项目亏损24亿美元的主要原因)。新加坡海工企业都是修船出身,修船的特点就是项目制,必须灵活应对。你看国内,凡是修船出身的船厂如中远、招商都还不错,中船总的企业,和日本企业一样,习惯了流水线,海工做不到极致。韩国也一样,所以他们只能做FPSO新造,还有很多问题。”

生产装备的痛点在上部。公司产品的转变首先要完成思维的转变,进军海工的口号再响,不重视上部的投入,也难以赚到大钱。

(4)关键设备-产业金蛋

关键设备在海洋平台中占有很大的费用比重。海洋平台的关键设备主要被欧美公司垄断,如电站(瓦西兰,卡特皮勒,MAN等)、天然气压缩机(GE,索拉等),电气(ABB、西门子等),钻井装备(NOV,AKER),动力定位系统(康斯伯格,劳斯莱斯),单点系统(SBM,APL,SOFEC等)等。中国制造业在辛勤劳作,尽力挤压工人血汗钱赚取的微薄利润,面对他们时只有拱手相送,同时还得看他们眼色行事,长线设备采办工期一旦发生延误,将严重影响项目工期。国内目前在强化产业转型升级,随着金融管制的加强,资金将更多的流向实体经济,有实力的制造业会获得更多资本青睐将迎来发展的春天,这些企业的发展将挤占欧美的制造业市场,但是由于差距较大,要形成竞争力尚需时日。

拓宽采购渠道,投资国内有实力的设备制造企业,或与之开展战略合作,通过采购本地设备降低成本和对外依存度。

(5)总包-财务总管

中国的主流海工制造企业都是船厂背景,优势在船体建造,劣势在于上部模块的总包(油气是生产平台)。欧美工程公司较多,很多工程公司都拥有很强的总包能力(如KBR,SBM,FLUOR,Technip,Wood Group,Aker等)。这些公司一般都有比较强的前期研究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与油公司关系密切,可以调动全球建造及关键设备资源,完成项目的全球化运作。引用一位业内前辈的话“中国现在主流的海工企业还是船厂背景的公司,船体,没有问题,从改装开始到船壳新造,逐渐转移到中国,只要中国的船厂耐得住,接受这个产业转移,是迟早的事,关键是上部工艺模块的总包。如果这一块中国企业不掌握,始终是扮演OEM的角色,也就是个打铁的。目前国内模块做的相对好企业,海油工程、博迈科、巨涛、中远大连、大连重工,还是一个和船厂类似的总装概念,也就是他们实际上还是以钢结构为主,里面核心的工艺流程、或者说核心的工艺撬块,还是需要业主或者第三方供,这样,即使表面上拿到FPSO的EPC合同,主要的技术和盈利点还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无论是价格、交期,还是受制于人,这也就是i为什么过去10年里面虽然韩国人虽然拿了很多的大型的FPSO、FPU新造项目,但是设计和核心工艺撬块都是欧洲或者美国人控制,盈利乏善可陈,欧洲人在设计上一旦拖延点时间,韩国人就大受其害,看着热闹,并没有赚多少钱。所以,未来中国的FPSO业务的关键,还是工艺流程核心技术的被客户所接受。这,又是大部分船厂所缺乏的,造船和油气、化工工艺的专业差别太大”。

新加坡和韩国在生产平台EPCI部分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虽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有较大的差距。长远看要想在海工制造业立足,必须重视上部模块设计总装调试经验积累,与国际巨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拓市场,尽快掌握总包能力。

2018年5月13日,川总通过推特表示愿意探讨为中兴通讯提供一种快速恢复业务的途径。

……

大选前,中美贸易战将告一段落了。看似缓解,实际上真正的贸易战才刚刚开始。

短期看,川总需要缓和美中关系以获得石油工人和农民的支持赢得连任资格,由此川总当选之前应该不会再有过激行为。中期看,美国制造能力减弱和中国制造能力跃升将形成进一步冲突,遏制中国制造业崛起将成为美国最大的政治诉求,若川总得以连任后续会加码对付中国,海工制造业若想作为,可能会被搅入漩涡,瓶颈将成为掣肘。长期看,中国超越美国应该是历史的必然,中美贸易必将经历漫长而疼苦的摩擦,待得国内海工企业蜕变后,海工制造业终将转向中国。 

文中观点难免偏颇,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仅以此分享给从事海工及船舶装备制造的仁人志士,期待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稳步向前。 

~~~~~~~~~~~~~~~~~~~~~~~~~~~~~~END~~~~~~~~~~~~~~~~~~~~~~~~~~~

往期亦精彩:

【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发展现状和产业机会解析

【装备】LNG动力船发展现状及机遇思考

【装备】陵水气田DP shuttle,谁能吃到中海油的这个甜点?

【油气】首艘改造FLNG在路上——中国企业在LNG装备产业链上多有建树……【装备】FPSO建造船厂、承包商、运营商汇总,值得你拥有……

【油气】Prelude FLNG——世纪工程、谱写海上天然气开发新篇章……

【油气】Coral FLNG——放下情绪,审视自己,中国制造业路在哪里……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deep_lanland

本文由“蓝色大地”于2018年5月15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平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zgb1230 2018-9-14 10:22
谁叫国家牛逼呢。。。
引用 shizewu 2018-7-5 14:44
中国的发展无人可挡哈哈
引用 freshboy 2018-5-22 15:00
果然够专业 有态度
引用 李彦杰 2018-5-22 11:41
分析的很棒,很透彻。很多课题都是需要资金去攻克的。国家不支持,企业很难短时间内有起色。

查看全部评论(4)

热门文章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2-15 18:35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