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振华重工内部邮件截图在网络上火了。邮件发件日期是6月12日,创始人管彤贤对振华重工的4位员工提出抱桩机齿条工艺的4个修改要点,以解决齿条生产过程中的裂纹问题。 管彤贤还在邮件中说,“若有新意见希即告,并希派人去监造。”
管彤贤发送的振华重工内部邮件
这封邮件其实正是86岁管彤贤工作状态的缩影。出生于1933年,59岁创业,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华重工”)创始人管彤贤虽然离开总裁一职已10年了,却仍旧奋斗在产品设计开发第一线。管彤贤现在仍每天7时前到达其在振华重工总部21楼的办公室,一周工作6天。如今,他正带着一帮同济大学的研究生改进抱桩机工艺,增强抱桩机的纠偏能力。
6月17日,澎湃新闻来到了上海浦东新区东方路3261号,振华重工的总部大楼所在地。这座大楼先后迎来过四任总裁,但无论人事如何变动,振华重工创始人、首任总裁管彤贤的办公室始终保留着。
在办公室里,正埋头在电脑后的管彤贤慢慢起身,微笑着和记者打招呼,并表示按照邮件中的工艺,齿条的裂纹问题已得到解决。
随后他又拿着马克笔涂涂写写,同办公室里一道办公的学生继续讨论抱桩机改进中的细节。“老了很想做点事情,这是我的兴趣。企业也给我很多机会,我是振华重工的创始人,到今天有很多藕断丝连。”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他还得学习,“很多都是新东西。”
管彤贤和学生探讨抱桩机改进细节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重型装备制造行业企业,为国有控股A、B股上市公司,控股方为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成立于1885年的公茂船厂,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于2009年正式更名为振华重工。
“我的时间排得很满,就是工作,得多做些事情”
上世纪50年代,管彤贤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曾在交通部任交通部水运司副处长,即将退休的年纪又毅然下海,在59岁高龄白手起家,创立了当时的上海振华港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华港机”),管彤贤担任总裁18载,将企业带到行业最高峰。
管彤贤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 资料图
即便已是86岁高龄,他的精力仍旺盛得与年纪不相符,就像一台发动机不知疲倦地高速运转。他甚至抱怨过双休日太浪费,无限怀念六天工作制的“美好时代”。“我的时间排得很满,就是工作,得多做些事情。”他告诉澎湃新闻,他还得学习,“很多都是新东西。”
抱桩机是海上自升式风电施工平台的核心配套件之一,在风电施工作业中,可确保风电基础桩垂直。海上建设基础桩,要将重达上千吨的桩体插入松软的海泥中,且垂直精度要求在千分之三以内。要实现“一锤定音”,确保基础桩不偏不倚,打桩过程中的纠偏很重要。
但在研究增强抱桩机纠偏能力中,管彤贤发现核心部件齿条做热处理会产生裂纹,便多次赶去江苏南通参与实验,寻找更优良的工艺,这才得出邮件中的修改要点:一是部件齿面要大于HRC50(洛氏硬度)的厚度;二是硬化层要求为4-5毫米;三是齿面斜边有效长为200毫米;四是回火温度要求6小时全程维持250摄氏度,以减小表淬后的残余应力。
管彤贤画齿条样式
“成功绝没有偶然。”负责热处理的上海热处理厂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左孝顺说,管彤贤为了这个核心部件的热处理开发和攻关,多次同他沟通,一天时间内能电话沟通、督战近10次。一旦有进展,马上邮件通知振华重工内部团队。这才有了网络流传的邮件截图。
“10个电话是没有的,打几个电话是有的,我关心工艺的进步。” 管彤贤表示,按照这样的工艺生产,齿条裂纹问题已被解决。
管彤贤曾任总裁时,就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遇上出国就在途中的车上睡觉,一到宾馆马上开会,根本不用倒时差,工作完了马上回国。如果到香港出差,经常当天来回。在他的作风影响下,公司员工出国商务谈判回国,从来都是从机场直接回公司,除非已经是晚上,否则没有人直接回家。
七十多岁时,他还经常深入生产基地,能爬上80多米高的起重机。现虽已耄耋之年,管彤贤依旧每天去公司报到,上班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7点就出现在办公室,晚上6点才离开。有时还能一周两次往南通跑,在现场探讨制造中的问题,当场贯彻工艺。
他还愿意和员工一同办公。以前,他与10多个下属合用一个狭长的办公室。现在他有了独立的办公室,仍然与带教的5个同济大学研究生一起办公,以便随时交流。而这也是他带的第六批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他鼓励年轻人多学习。实际上,早在管彤贤担任总裁时就曾督促员工学习、搞培训,劝员工学英语、练技术,甚至要求直接和工资挂钩。
“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码头,都应有上海振华生产的集装箱机在作业”
1992年,59岁的管彤贤已是交通部水运司副处长。那些年,港口机械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和重大订单,尽数被美欧日韩把持,中国港机产品技术低下,品质低劣,中国港口也不愿买国产货。
在这种条件下,机械出身的管彤贤感到不安,虽然还有一年就退休了,但总觉得还要做些什么。正值邓小平南方讲话,管彤贤由此被激发,希望创立一家港机制造企业。
这一年,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上海浦东租下三间破房,振华港机悄无声息开了张。管彤贤说,这完全就是一个“皮包公司”,靠专业化协作,到处求别人做部件、组装。没有车间,就向兄弟单位暂借;没有钱买新设备,就去买二手的;办公室狭小,就把资料柜钉在墙上。
当时,中国很多产品都“只见装配,不见制造”,等规模做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再随之提升质量,适合制造业初期发展阶段。管彤贤也这样干,“最开始请别人做部件,我们做装配,最后我们甩开别人,全部自己做。”管彤贤没想到能越做越大,甚至做到了世界第一。
振华重工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港机重工有限公司
振华靠外贸崛起,世界外贸发展为它提供了巨大的集装箱机械市场,“集装箱改变着世界运输的面目,谁要是不搞集装箱,谁就没办法搞外贸。”管彤贤表示,上海振华一马当先,走在最前。
1992年,靠着报价低30%、白搭百万美元运费,把第一份竞标书递进了加拿大温哥华港。他们像制作工艺品一样制造这第一台起重机,凡自己做不好的关键配套零部件,一律采用世界名牌。这第一单并没有为振华带来多少利润,但赢得了好名声。
“同样的条件,为什么别家企业没大发展,只有上海振华一枝独秀?”管彤贤说,因为有“独门武器”,其中之一就是拥有自己的整机运输船队,这是振华重工短周期准时交货、赢得港口用户信任并取得大量订单的重要手段。
振华起步时,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主要被日本三菱、日本三井、德国克鲁伯、韩国三星等企业垄断。要想战胜强大的竞争对手,从产品质量方面超越非常困难,于是转向另一个突破口。
当时市场上可以提供集装箱起重机整机运输的只有荷兰Dockwise一家公司。由于振华是新企业,必然被Dockwise“卡脖子”,价格贵,运输期得不到保证,整机到达后还被要求两天内必须卸完货。
管彤贤说,要进入世界市场,必需有自己的整机运输船,否则只能“关门大吉”。但当时有人质疑,起重机只有几千吨,为何需要买6万吨级的大船。管彤贤解释,“尽管岸桥(注: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自重只有2000吨,但岸桥的结构非常大,而且要实现整机运输。”
上海港机重工有限公司生产现场
此后,振华建成了自己的整机运输船队,最多时有6-10万吨级整机运输船29艘,这些整机运输船将振华的产品以整机形式运向世界各港口,“由于在离岸前均已调试好,产品登岸后,通电即可作业。”
1994年,振华的港机产品进入美国市场,这也是中国大型集装箱机械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到1998年时,它以世界市场1/4的占有率成为集装箱机械行业领袖。2000年,凭借全自动化港机,它打开了世界起重机发源地德国的大门。2008年7月,荷兰鹿特丹港举行了世界上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Euromax的开港仪式,人们在现场看到了一处处振华的铭牌。彼时,振华已掌控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无可争议的“港机之王”。
如今,振华重工已拿下全球80%集装箱机械市场,管彤贤终于实现了当年立下的豪言壮志:“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码头,都应有上海振华生产的集装箱机在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