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港正快速向智慧化港口转型。记者 李晓玲 摄
“一带一路”的纵深推进,引发全球贸易结构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全球贸易物流转运的关键,全球港口群均在急速回应这一变化。
面对急剧变化的全球贸易形势,为探索港口发展的未来方向,《经济参考报·高端智造》先后于5月20日和5月27日连续刊出了主题为《世界港口业迎来中国冲击波》和《全球港口探索未来发展之路》的专题报道,而本次报道将聚焦中国港口群的集体转型。
目前,“离港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引领中国沿海一线港口群产生颠覆性变革,正是港外横向物流范围的拓宽,加大了多式联运物流的咬合深度和咬合总量。显然,在新技术的加持下,港外服务的纵向多元化正在把过去的单一港口物流变成了综合要素流叠合的巨大“洪流”。
香港港口:高端航运服务业带来新机遇 □记者 朱宇轩 香港报道
现状:世界最繁忙货柜港光环淡化
50年前,香港开始发展货柜码头,上世纪70至90年代是香港货柜业的黄金发展期。受惠于蓬勃发展的海上贸易和中国改革开放,香港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货柜港之一。
“我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的高峰期,每周有500班船来港,一年要处理2000万个货柜。”香港特区立法会航运交通界议员易志明说。
事实确实如此,作为航运业一个重要环节,港口对香港经济十分重要。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香港借力飞速发展转口港。2001年至2004年,香港港口连续数年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货柜码头。然而自2005年,新加坡超越香港,一举成为全球吞吐量最大的货柜码头,自此10余年间,香港分别被上海、深圳、釜山等超越,香港港口的国际排名持续下跌,2018年跌至世界排名第七。
根据香港海事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前四个月,香港货柜吞吐量为600万标准货柜箱,较去年同期下跌7%。
下跌的原因不止一个。近年来,内地港口竞争激烈,广州的南沙港、深圳的盐田港等除了快速扩展其基建之外,还拓展国际航线,争取成为国际航运枢纽。此外,香港邻近地区,如新加坡及釜山,也在与香港竞争中转货量。
易志明说,随着深圳盐田等内地码头设施完善,加之货物运输费用低,越来越多的货物选择从内地进出口,“但凭借便捷、高效的清关流程,高附加值、时间要求紧迫的货物仍然会选择香港码头。”
转型:进军航运金融业和航运保险业
对现代港口而言,“吞吐量”已不再是“金指标”,依托服务业,向航运金融业和航运保险业转型,给香港带来了一个蓬勃的港口新时代。
2016年4月,香港成立海运港口局,负责制订策略和政策,推动香港的高增值和专业航运服务业增长,促进人力培训以及提升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每个航运中心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伦敦港依托航运金融业,上海港则货柜吞吐量巨大。香港有着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法律体系,专业人才集中,航运金融业和航运保险业等高端服务业是香港港口发展的目标。”香港理工大学航运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冬说。
为巩固香港港口竞争力,香港国际货柜码头等四个货柜码头运营商在2019年初组成“香港海港联盟”,目标是希望提升货柜码头操作效率,以“设施共享”模式,通过协同效应,有效控制成本,让客户获得更好的服务,从而为香港港口带来更多商机,建构一个蓬勃的港口。
如葵青货柜码头就以“设施共享”新模式进行操作。“香港海港联盟”可以为船公司提供23个船舶及12个趸船泊位,以及262公顷的货柜堆场,能同时处理8艘装载量超过1.8万标准箱的超大型船舶。在此模式下,船公司客户得到更高效服务,香港港口整体竞争力亦得以提升。
未来:将大湾区市场的“饼”做大
科技维度之外,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港口的未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维度。随着“9+2”城市群的日益融合,大湾区码头群成为十分值得期待的未来图景。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将巩固及提升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发展船舶管理及租赁、船舶融资、海事法律及争议解决等高端航运服务业。
规划纲要提出,香港利用“一国两制”的优势,与广州、深圳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
对大湾区内各个港口的定位和作用,易志明设想得十分详细:广州港依托其广阔的腹地向内发展;深圳港凭借劳动力和运输费价格低廉的优势,以发展出口为主;香港则汇聚金融、法律等专业人才,“一国两制”带来便捷的清关程序,可以继续保持发展转口贸易。
对此,杨冬也表示认同。他认为,深圳、广州和香港与其相互竞争,不如打破壁垒,整合港口资源,结合三地港口优点,更好地分配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这样才可与新加坡港在国际贸易上竞争。
易志明还建议,香港可以成立一个具有行政权力的机构,统筹管理香港港口和大湾区其他城市协调发展,实现良性发展,“大湾区港口市场的饼就那么大,不要抢食,要一起合作把大湾区的饼做大”。
可以想象,作为华南地区的主要港口之一,随着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日趋融合,香港港口的发展前景将更加趋繁荣、亮丽。
宁波舟山港:从传统港口向数字化港口转型 □记者 黄筱 杭州报道 中控室工作人员拨动控制手柄,百米开外的龙门吊按指令迅速又精准地移动。近日,宁波舟山港梅山岛国际集装箱码头首次在移动5G网络下,成功实现了轮式龙门吊作业、视频回传等无线信息化应用。
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宁波舟山港,地处我国南北海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货物往来,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
数据显示,宁波舟山港2018年的货物吞吐量达到10.8亿吨,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635.1万标箱,居全球第三,仅次于上海港和新加坡港。
近年来,宁波舟山港开始从传统港口向智能化港口转型,而5G通信系统凭借超大带宽、超低时延、超多链接等特性,不仅能为多路高清视频回传、集装箱追踪、内集卡自动驾驶等提供安全可靠的通讯服务,还能解决传统有线通信带来的通讯设备结构复杂、通讯延时等问题,为宁波舟山港减少了运营和维护成本,提高了港口的自动化水平。
据了解,宁波舟山港2018年以云计算技术为核心,高度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正式上线了云数据中心项目,可根据业务繁忙程度自动弹性调整计算资源,提高信息化设备的利用率和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从而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能,降低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历经多年探索和持续创新,宁波舟山港的集装箱进出口无纸化项目也完成了与港口物流的资源整合与共享。目前,宁波地区从事出口集装箱业务的5家码头、60余家船公司、28家港外堆场、200余家订舱货代、1200余家实际用箱人、2.8万名集卡司机之间都已实现系统互联和数据互通,线上提箱占比已经达到90%以上。
舟山市诺安物流有限公司集卡司机王宽宽告诉记者,“以前遇到码头、堆场箱子紧张时,我们不知道去哪里找箱子。现在手机一查就能知道哪里有箱子,而且扫下二维码就能直接提箱,不用空跑也不用排队。”
此外,宁波舟山港的电商平台也在不断探索扩大“无纸化”在港航物流服务中的应用,搭建了港口综合物流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延伸港口功能。
在向数字化港口转型的同时,港口与临港产业也形成了正向循环。舟山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宁波舟山港在支撑地方产业发展方面作用明显。2018年,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实现粮油加工量123.93万吨、油吞吐量749.27万吨、贸易额55.79亿元;鼠浪湖铁矿石储运中转加工基地混配矿达到1296万吨,企业增加收入约1300万美元。 不仅如此,依托港口优势,浙江自贸试验区还在推进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方面大胆实践,以船用燃料油为主的成品油成为舟山市外贸第一出口品类,有效拉动外贸进出口增长43.8%,外轮供应货值增长304.44%,外轮修理产值增长14.7%,47家现代航运服务企业先后落户宁波舟山港。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时期,江河海运一体化开始成为长江航运发展的新常态。基于宁波舟山港独特的港口资源优势,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了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
为有效解决江海联运瓶颈,更好地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率先建成运营全国首艘2万吨级江海直达船,对提升长江黄金水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据江海直达船运营方浙江新一海海运公司负责人介绍,过去运送同样多的货物,他们需要倒两趟花费96小时,现在省去了倒运环节,理论上最快只要36小时即可从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抵达马鞍山,节省倒运费16万元。 目前,宁波舟山港已与重庆、武汉、马鞍山等20多家沿江港口创新建立了江海联运合作机制,在物流体系建设、江海直达运输、现代航运服务、信息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相继启动。
随着国家推进运输结构调整行动计划,多省市已经将发展海铁联运提升为政府重点工程,相继出台海铁联运扶持政策。借此,宁波舟山港2018年新开通了重庆、平顶山、武汉、蚌埠、阜阳、诸暨等9条海铁线路,成为目前我国南方海铁联运第一大港。
同时,宁波舟山港还加大了与船舶公司的合作力度,今年成功开行义乌、绍兴、重庆等线路的海铁专列,积极探索提单一票制向内陆点延伸;开通了国内首条双层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宁波舟山港至绍兴双层集装箱海铁班列,进一步降低了货物的运输成本;在宁波北站至萧山站之间进行了机车直通电冷藏箱试验运行,试验达到预期目标,为今后冷链运输直通电运行奠定了基础。
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副部长何海兴表示,下一步,宁波舟山港将立足省内、开发沿江,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实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
深圳港:打造世界级绿色智慧国际枢纽港 □记者 李晓玲 深圳报道 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从蛇口港脱颖而出的深圳港,已逐步成为我国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和集聚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平台,并从2013年开始,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枢纽港,崛起为世界级的集装箱枢纽港。
上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需要,深圳港确立了以集装箱运输为重点的发展方向。随着“双港齐飞”发展战略的提出和推进,深圳市新建了盐田、赤湾等专业化集装箱港区,实现了港口集装箱运输的迅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深圳市和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开始高速发展,深圳港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全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先后突破1亿吨和1千万标箱,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和29%。港口建设也以专业化、大型化和功能提升为方向,实施了集装箱港区的资源整合,并对东部盐田、西部蛇口及赤湾港进行了扩建,新建了大铲湾港区和国内第一个LNG专用码头。
当前,深圳正着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期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而将深圳港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绿色智慧国际枢纽港,与香港港共建国际航运中心,承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排头兵和主力军的职责,则成为重中之重。
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外需变化等多重压力下,深圳港希望快速向智慧化港口转型,这其中既包括港区作业的智能自动化,也包括港口运营管理及监管、服务的智慧化,尤其是单一窗口的建设。
深圳港的做法是,提升港口装备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港口的应用,支持港口企业科技创新,提高码头前沿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车辆等关键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提升货物在港口的换装作业效率,开发应用专业化码头生产智能调度系统,开展全自动化码头应用试点。
4月11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与招商局港口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资源紧密合作,共同推进5G智慧港口建设,建立5G智慧港口应用实验室,共享信息资源。
在人们的印象中,集装箱码头是一个热闹嘈杂的地方,现场工作人员忙着操作各种大型作业设备完成集装箱的装卸、搬运。而未来,从岸边的装卸船到场内的水平运输,从堆场收发箱到闸口过闸验箱,依靠人工操作的环节将越来越少,一切都将通过基于人工智能(A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智慧大脑”系统来完成调度。
在深圳西部港区,即将于2020年完工的招商局港口海星码头就将建成这样的一个高度自动化码头。招商局国际信息技术公司方面表示,未来基于5G应用的无人驾驶集卡、实时巡检无人机、智慧安防等应用都将在海星码头逐步落地。
事实上,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深圳港自2010年起就开始大力建设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到了2016年,深圳港提出了打造“智慧港口”的基本路径,即以“一带一路”倡议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国际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盐田“智慧港”、妈湾“智慧港”等工程的建设。
深圳港是世界级集装箱枢纽港,更是深圳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打造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开放先行区的重要支撑。
根据《深圳港总体规划》预计,未来深圳港将形成“两翼、六区、三主”的总体发展格局,到2030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将增长到3500万标箱,港口可为深圳市形成3000亿元的经济贡献,带来6000亿美元的国际贸易量。
继集装箱之后,邮轮产业也成为深圳港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1981年开港的蛇口客运码头,一直是深圳市民水上出行的主要场所。近年来,深圳港依托太子湾邮轮母港建设,加快推动邮轮业的对外开放,构建了邮轮产业体系。
记者从太子湾邮轮母港所属的招商局蛇口公司了解到,公司以蛇口邮轮母港为样板,全方位建设了集航运、口岸联检、旅游配套、特色免税、商业地产、邮轮物供、国际物流中转、海工修造、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可复制的创新型邮轮母港,实现了“船、港、城、游、购、娱”一体化联动管理,构建了集旅游地产、母港经济、邮轮产业于一身的高端旅游服务生态圈。
互通共享释放港口发展潜力 □陈磊
对中国港口来说,在全球港口均积极朝智能化、便利化和无人化方向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释放全部潜力,打造未来发展的新业态?
首先,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助力港口跨越式发展。
作为联通世界的桥梁,港口不仅是一个区域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平台,而打造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则需要更大范围的开放合作。
在前不久举行的2019年世界港口大会上,国际港口协会主席圣地亚哥·G·米拉谈到中国港口未来的发展时就曾表示,“港口发展需要把各种有利因素汇聚一起,尤其是合作。任何一个港口都无法‘单枪匹马’,彼此之间离不开合作”。
他认为,港口发展离不开创新和科技,其中科技就包含了“智慧港口”建设等很多方面。与此同时,港口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推动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可以依托大湾区拓展港口发展的新维度。
大湾区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虽然香港货柜吞吐量持续下降,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航运服务业将为香港港口带来发展新维度。
谈及大湾区所带来的深度合作对香港港口未来发展的影响时,香港理工大学航运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冬认为,对现代港口而言,吞吐量不是衡量港口竞争力的唯一指标,凭借悠久的海运传统,天然的地理位置,船东、船务公司和海运服务行业的汇聚,香港可以转而发展航运金融和航运保险。
更大的机遇则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将巩固及提升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发展船舶管理及租赁、船舶融资、海事法律及争议解决等高端航运服务业。香港与广州、深圳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港口群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从2018年全球货柜港口排名可发现,大湾区内汇聚深圳、广州、香港三大排名前十的港口。三大港口可以整合资源,结合各自优点,更好分配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
第三,物流业务能为港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港口来说,港不是“老大”,船不是“老大”,货才是“老大”。港口和船舶都是围绕货进行的,怎样保证未来港口拥有稳定的货源,才是港口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货物运输也是物流业发展的初衷。
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李武成表示,以前港口能力相对有限,泊位和设备配备不足,导致不用走出去揽活,只要海水不干,港口就有饭吃。但现在,随着中国沿海港口迅速发展,且设备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导致港口之间竞争加剧,货源变的相对有限。
李武成说,青岛港之所以要大力发展物流业务,简单地说,就是为了开发市场,争取货源。有了市场和货源,港口的主业才能发展,主业得到了发展,主业以外的配套产业才能发展。作为“一带一路”东进西出的必经之路,青岛港完全能够顺应“一带一路”要求,具备做好物流大通道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互通共享也给全球港口带来了新机遇。
如今,我国已形成五大沿海港口群,主要港口正在向世界一流港口迈进,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2019年世界港口大会上,中国港口协会常务副会长陈英明表示,中国港口正呈现出专业化、大型化、深水化的趋势,目前已形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
与此同时,中国港口还在不断用科技创新促进行业发展,加快智慧港口建设。自2016年以来,厦门远海、青岛前湾、上海洋山四期三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成投产。目前,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在中国港口得到应用,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及营运日臻成熟,为世界港口提供了中国方案。
历史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区域内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繁荣。未来,中国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继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港航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度合作,构筑海上互联互通网络,开拓港口、海运物流和临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为全球港口发展赋能。
(作者为新华社经济分析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