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00|回复: 10
收起左侧

[船体] 金币全拿出来了,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25金币
我建平板驳的问题——仿真结果"请问各位,我想建一艘平板驳,运砂石料用,大概载重量1000吨,船底7根纵梁,甲板7根纵梁,高3米,宽12米,通常船底和甲板上的纵梁连接都是用竖直筋连接或用肋骨连接(如第一张图所示),我想再多加些斜拉筋做成类似绗架结构(如第二张图所示),这样结构强度就改善了,但分析结果,加斜拉筋后,应力就集中到了纵梁中部,虽然刚度强了,但在同样的挠度下应力就打了,不知这种结构在造船上有用过的吗?"

没有斜拉筋的情况最大应力在立柱上

没有斜拉筋的情况最大应力在立柱上

有斜拉筋的情况,最大应力在纵梁中部,不知有没有这种结构的平板驳

有斜拉筋的情况,最大应力在纵梁中部,不知有没有这种结构的平板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龙船学院
发表于 2009-1-12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挪威
我感觉你两次计算时边界条件取的不相同,其实这么简单的问题不用这么罗索吧,按一下计算器不就可以了么?

对你的加强方式,我真的想不通,是增加桁材的剖面模数,剪切面积,腹板的抗曲屈能力?好像都不是好的方式,再者你感觉这样的结构形式好焊接么?我不建议你采用这样的加强方式。因为我不知道你的目的所以不能给你具体的加强方式。

希望你再检查一遍模型,边界条件和载荷,我且不说你的边界条件是否正确,直观上你的两次边界条件取的都不一样,这种低级的错误希望不要再次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台州
不懂计算
但是,让现场的工人如何施工?这种设计会给做现场的人骂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韩国
纵向,用斜的绗架的不少,不过斜度比你的大,并且一般是搭结焊接
用bar单元,看轴向力,看是否屈曲。
要考虑浮力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吉林长春

加的边界条件一样,我只是在第一个图里面保留了边界条件的显示

原帖由 wucuijiang 于 2009-1-12 00:47 发表
我感觉你两次计算时边界条件取的不相同,其实这么简单的问题不用这么罗索吧,按一下计算器不就可以了么?

对你的加强方式,我真的想不通,是增加桁材的剖面模数,剪切面积,腹板的抗曲屈能力?好像都不是好的方式 ...


我就是想让船牢固点,纵梁工字钢用的是40A,从腹部一破两半,变成T型钢,再分别焊到铁板上,一共甲板上面7根,船底7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楼主什么单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这种东西可以先用简单梁理论算算,不一定要建模型。这么加强没什么意义,而且施工极难,或者你把模型发过来看看。
邮箱站内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看样子像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哇这么复杂啊,lz是搞设计的还是研究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3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首先说明一点,本人并没有设计或者建造甲板驳,只是对梁系计算和FEA略有涉猎。所以说错之处,还请行家(比如D神、marscarl等)不要笑话。
第一、2楼说得对,楼主自己可能没有注意,实际上不加“斜拉筋”(专业名称似乎应该叫“撑杆”)和加“斜拉筋”的两个模型的边界条件不一样。从端部的变形可以明显看出,一个有明显的转角,相当于简支;另一个的端部明显没有转角,相当于刚固。单从模型本身不能看出边界条件是应该取为刚固或是简支,要看模型的范围相当于甲板驳的哪一部分?如果模型长度相当于甲板驳的长度,那么所有载荷应当是一个自平衡系统,边界应当尽量简单。如果模型长度只是甲板驳的一部分,那么要看在模型的端部甲板驳的转角是否为零?是否是载荷对称、结构对称?应该说模型的边界条件与模型的范围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个人以为,如果没有“斜拉筋”的情况下,倒可以用有限元法来求取最大应力。如果有了“斜拉筋”,使用有限元法则会有一些问题:随着单元的尺寸减小,单元的上的应力会一直增加,也就是说,此时有限元的解随着单元尺度的减小是增加的,解是发散的。所以,这时候要得到相应准确的解,除非对应每种单元尺寸给出对应的许用应力。但是实际上,在船体的直接强度计算过程中,只有不同网格的板单元会有不同的许用应力。对于梁单元而言,则不存在这方面的标准。其实,对于熟练有限元分析师而言,有限元分析的最大痛苦不在于载荷条件和边界条件难取,最难受的各个船级社的单元网格和应力衡准差别很大,莫衷一是,有的网格密度和对应的应力衡准简直“匪夷所思”。此时,要想得到一个勉强能让船级社审查通过的解,还不如通过某些船级社认可的三维梁系计算软件,用位移法或者力法来求取其解析解。
第三、“斜拉筋”不可能直接撑在在“立杆”和“甲板梁”或者“底部梁”的交点,要么撑在“立杆”上,要么撑在“甲板梁”或者“底部梁”上,在图示的有限元单元中并没有看出这一点。
第四、我想整个甲板驳不可能仅仅简化为这样一个简单的桁架结构,在甲板驳的边界处,变形可能与甲板驳的中间完全不同,不知道LZ怎么处理?如果全部使用中部区域的计算结果,那么绝大部分结构偏于保守,还可能有部分结构强度不够。
第五、不是整个模型范围内都需要加“斜拉筋”的,LZ可以尝试仅在原模型的高应力区域施加。现在“斜拉筋”貌似是加在甲板驳的纵向剖面上的,不清楚你做的甲板驳的尺度是什么样的,也可能在船宽方向的横剖面上局部加“斜拉筋”效果会更好。这主要是取决于甲板驳的尺度、大围壁分割等要素。
第六、还是怀疑LZ的载荷条件加得是否对。载荷加得是否对除了和设计载荷有关之外,和模型范围、模型简化方式有很大关系。特别是简化梁系、桁架计算的时候,载荷加错的现象非常普遍。LZ看样子像是初学者,要想加对载荷,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你要问别人,你的所有输入条件必须说清楚。
第七、在甲板纵梁和底部纵梁的简化过程中,不知道LZ的带板是怎么取的?带板的取值对计算的最终结果还是有些影响。

总之,看起来LZ要彻底、准确地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如果只是骗骗船检和船东、船厂倒是不难,只要几天就行了。但是要想让行家看了也不笑话,至少还要多花几个月的时间。不要以为梁系简单,能用梁系甚至单跨梁解决绝大部分船舶结构分析问题的人是高手中的高手——说这话的人是现在BV船级社大中国分部的老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扬州
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你会收到相反的效果!一是这样会造成应力集中在某个点上,二你让工人老师傅怎么施工呢?做设计不考虑现场的不如回家种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1-11 18:37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