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起锚作业 大部分的作业都是从起锚开始的,也有从拖航到位后抛第一个锚开始,根据作业方案选用适当的鲨鱼钳规格。整个锚链环系统的精髓就是提锚短索和捞锚环,提锚短索的规格大部分介于76~96mm之间,而锚重的范围15~20MT。前面已经介绍过捞锚环的种类和特点,提锚短索的长度也是因平台而异,30~50米是比较常见的,起锚第一步就是船舶靠近平台去接这根提锚短索(也叫锚头缆)。平台吊车会把提锚短索吊至起AHV船尾,此时由于平台设施吃水减小或稳性的原因,吊车吊臂的仰角很高,并不能像平时正常作业一样扬出很多距离。为了让甲板水手能钩到被吊车吊下来的短索,船尾和平台之间的距离近的时候能减小到1~2米。大风浪作业时,船舶的操纵犹为困难,船长要格外小心,谨防和平台设施的触碰。 甲板水手们先去对付的也是提锚短索,这里介绍一种比较安全的做法。 首先,用左、右舷前中部的绞车将提锚短索的琵琶头(索节头)绞至鲨鱼钳位置。 升起鲨鱼钳夹住索节头后,甲板水手就开始连接卸扣的作业。许多船长往往命令水手在鲨鱼钳夹住钢缆以前解钩,假如绞车钢丝或者吊提锚短索的细钢丝在绞的过程中断裂,提锚短索就有滑落入海的风险,平台吊车也要在起抛船的甲板人员的指挥下慢慢放低吊钩。 特别提示的是,如果风浪较大,为减少甲板上浪,船长可以选择合适的船首向,尽量减少船舶后甲板上浪;在船舶和平台都在颠簸摇晃时,吊钩的重锤和副钩经常离甲板面非常近,解吊车副钩上面的钢丝绳会给甲板作业人员带来风险,甲板指挥人员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在平台和船舶相对平稳的时候解钩。 等工作缆连接上提锚短索后,甲板工作人员可以顺便检查一下提锚短索和卸扣等的状况,发现问题及早汇报给平台。 在船慢慢朝锚的方向移动时,工作缆就可以放缆了,工作缆加上提锚短索的总长度控制在1.5~2倍水深左右,尽量不要偏离锚和平台之间的方位线。现在的定位仪的精度已达米制级别,只要注意一下风流压的影响,用车舵和和侧推视情况调整一下船位即可。 工作滚筒的刹车可以刹住,但船速要控制好。若速度过快,在海底滑行的捞锚环碰到锚后,船体的惯性会转化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导致断缆。根据钢缆的破断负荷和安全负荷,建议吨位较大的船速不要超过两节。例如,一艘船排水量接近6000总吨,以两节的速度前进,捞锚环碰到锚后3秒钟时间内速度降至零,根据M×V=F×T公式可以简单估算出钢缆承受的冲击力在200吨,已经超过了大部分钢缆的安全负荷。 顺便提一下安全负荷和破断负荷的关系。破断负荷的概念很好理解,安全负荷实际上是个浮动的量,可以取破断负荷的三分之一也可以取四分之一,保守的船长自然会取四分之一或更小。有些拖缆机配备动态刹车并具有恒张力的功能,原理是钢缆受力超过设定值时,钢缆会自动松出。当钢缆受力小于设定值时则动态的刹车就起作用,这样绞缆机的带刹就不用再刹了,起锚时船向锚的接近速度可以提高很多(约3~4节)。 在海底锚链上滑动的捞锚环碰到锚后,船就会被海底的锚拉住,船上的张力传感器会瞬间上升,船也表现为微速后退的状态。此时,不用急于起锚,根据马力大小、锚的抓底能力及底质情况,缓慢增加螺距至30~40%(系柱拉力)或更大螺距,让捞锚环套进锚干。绞进几十米后观察拖缆机的张力传感器,感觉张力太大就可以停下来继续用车。在随后的起锚过程中,都要保持一定的进车螺距。有些类型的锚,比如STEVPRIS MK5的大抓力锚沉底较深,起锚时更加不要急于求成,甚至可以利用波浪的起伏让锚稍有松动后才绞进工作缆。最理想的状态是让锚沿着入泥时的路径反向被绞离海底,拖缆机受力也会最小,大多数断缆发生在锚成垂直状态时被起离海底。总之,保持一定的负荷,在最初开始的阶段要有耐心,多利用主推进器(车)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拖缆机盲目硬绞。 锚被绞到尾滚筒后,随即可以通知平台回绞锚链。有资料建议在起锚的同时,可以通知平台一起绞锚链。但国内的操作程序都是等到锚上了尾滚筒后,平台设施的锚机才开始绞锚链,并且多数时候会让工作船配合向平台设施靠近,以减轻平台设施锚机的负荷。其实,也可以通知平台刹住锚链,大负荷进车一段时间(约15分钟),把锚链拉出海底,平台锚机张力也会明显下降。还有,在起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拖缆机的排缆,在锚上尾滚筒后也要及时检查提锚短索和锚的情况。如果一切正常,接下来就可以稍作休息。 平台设施锚机的绞锚的速度快慢决定着AHV等候时间的长短,一般平台设施锚机的速度不会超过20米每分钟,以1000米的锚链来计算需要耗时近一个小时。在平台设施锚链剩下约200米时,需要调整船位准备锚上架,像类似于轻量型大抓力锚(LWT),锚爪能转动有平衡杆的锚上架过程比较简单。 听从平台设施人员的指挥,调整保持好船位,慢慢松出提锚短索直至平台锚完全上架。然后,安排甲板作业人员拆掉提锚短索吊回平台,其它剩下的锚的作业也是重复进行前面的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