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说船市低迷期让企业腾出不少精力,通过加强管理、改进工艺工法、更新设备等方式来练好内功,但是效益不佳的船企,愿意再投入资金更新设备吗?
这一问题似乎没有统一答案。中国船舶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秋苏显得踌躇满志。她认为,当前船厂对干式负载箱的需求依然不小,原因在于其能够适应船舶电站试验的智能化需要。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总装一部电装车间负责人也持相同观点,在他看来,船舶大型化趋势可能会助推干式负载箱的推广,船厂需要购进更多的设备来满足功率越来越大的船舶发电机组的测试需求。
-->
干式负载箱
干式负载PK水负载
船用负载箱是用于测试船上电站系统功率、频率、电压、电流、功率因素、发电机的稳定性等参数的检测设备。在对船上的电站系统进行性能测试时,船用负载箱就扮演着模拟负载的角色。
传统的船用负载箱采用的是水负载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将电能通过电阻转换成热能,通过给水加热的方式来消耗能量。采用水负载技术虽然成本较低,但存在不少短板:首先,水电阻通电后,水容易升温、沸腾、汽化,易结垢,造成电阻值难以稳定,直接影响测试精度;其次,设备装卸、运输都十分不便。
作为水负载的更新换代技术,干式负载技术在国外早已发展成熟。干式负载箱相较于水负载设备,主要优势在于:安全性强,维护成本低,负载测试更准确,调节更方便。干式负载箱多集成在一个集装箱中,运输起来也更为便捷。
2005年前后,沪东中华率先从国外购置3台干式负载箱,以满足当时首艘液化天然气(LNG)船的建造、调试需要。新设备虽好,但问题也接踵而来。负载箱需要在码头长时间高负荷运转,一旦出现故障,国外厂商的维修周期很难保障,这直接影响船厂的码头周期。此外,设备及后期维修费用不菲。鉴于诸多问题的存在,干式负载箱的国产化征程就此开启。
-->
传统的水负载
智能升级存在硬性需求
中船电站的董秋苏是技术出身,当年了解到沪东中华的现实需求,便带领团队,开始了干式负载箱的国产化工作。2009年,第一代干式负载箱问世,后来更新到第三代,实现了智能升级。如今,沪东中华、沪东重机有限公司以及青岛、武汉的船企都在使用中船电站的干式负载箱,巴基斯坦卡拉奇船厂也配置了该公司产品。
据悉,中船电站的干式负载箱产品是电阻电抗集成一体化、户外可移动型,专为发电机组试验和蓄电池放电用的智能型多功能负载箱,其工作方式是将电能通过电阻转换成热能,再通过箱内风机将热风通过散热口向上排出。试验负载通过自动测控系统能准确地检测出发电机组运行中的各种负载状态,能对发电机组的稳定性和负载能力按照各种标准和规范进行负荷试验和检测,以保障发电机组迅速、可靠、安全、高效地投入使用。
“现在的负载箱更接地气。”沪东中华总装一部电装车间相关负责人介绍,更好的人机互动界面、更少的电缆、更高的测试精度是船厂一线最直观的感受。“船厂和设备商密切协作,船厂会向设备商反馈操作体验,大家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负载箱性能。”他表示。
董秋苏介绍说:“智能干式负载箱可以说就是一种‘人机友好’型的产品,设置好之后无需人工干预,性能稳定,效率提升,能够大大缩短船厂的码头周期。”
干式负载箱的船用市场到底有多大呢?供货商认为,低迷市场中仍有机遇,船厂升级干式负载箱是有一定刚性需求的。一方面,干式负载的技术优势能给船厂带来实实在在的高效率;另一方面,当前形势下,船舶调试周期普遍拉长,从1个月到3个月甚至半年不等,船厂需要增加负载箱数量来应对此类情况。沪东中华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由于干式负载箱测试功能更全、精度更高,船东往往会指定船厂采用干式负载箱。还有一个变数在于,船舶的大型化趋势导致船上发电机组的功率水涨船高,船厂目前的负载箱储备量可能无法满足需求,置办新设备是一个选择。
船厂设备的更新换代过程漫长又令人欣喜。产品的国产化和智能升级,既需要勇往直前的设备商负责解决技术难题、降低成本、参与竞争,又需要勇于尝试的船厂为新产品、新技术提供应用空间和舞台。船厂与设备商联合发力,推动着一线技术的不断向前,船用干式负载箱就是个例子。
来源:中国船舶报 记者 李俨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