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对欧洲船舶配套行业的跟踪和研究,可以发现,在未来三五年内,欧洲船舶配套产业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欧洲船舶配套产业并不一味追求规模领先于世界,而是追求在资金与科技实力方面领先于世界。基于对海洋产业战略重要性的强烈认识,欧盟较少考虑用价格确保其竞争优势,而是把研究开发作为欧洲船舶工业(尤其是船舶配套产业)获取成功的关键,投入强大力量确保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全球竞争优势。未来,欧洲船舶配套产业将继续保持这一发展方向。
2.随着造船中心东移,欧洲船舶配套的制造业务将加速向亚洲转移。根据产业转移规律,船舶配套业的产业转移要滞后于造船工业。随着造船中心东移,船舶配套产业已显现出产业转移的态势。全球经济危机促使欧洲船舶配套企业实施东移战略,大型船舶配套企业的制造业务向亚洲(尤其是中国)转移的趋势非常明显,并在未来呈现加速转移。例如,危机爆发以后,船用柴油机巨头MAN集团于2009年关闭了位于丹麦腓特烈港(Frederikshavn)的低速发动机生产工厂,将制造业务转向中国。MAN集团的对手——瓦锡兰集团也不敢怠慢市场的变化,随后将位于荷兰德卢内(Drunen)的船用螺旋桨制造工厂,位于荷兰兹沃勒(Zwolle)的零部件生产工厂以及位于芬兰瓦萨(Vaasa)的发电机组工厂关闭,部分制造业务向中国转移。
3.欧洲大型船舶设备生产厂商已不纯粹为船舶工业开发和制造配套设备,而是跨行业多元化经营,且跨国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前文提到的全球顶尖的欧洲船舶配套企业集团大都实现了多元化经营战略。这些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十分普遍,例如ABB集团就是一家较为典型的跨国集团,这首先表现在董事会的组成上,董事会成员分别来自瑞士、瑞典、德国、美国、卢森堡等国。ABB集团一半以上销售收入来自欧洲本土之外。又如,全球船用锅炉的领军企业奥尔堡工业集团(Aalborg Industrial Group)工程中心主要分布在奥尔堡、奈梅亨(荷兰)、鹿特丹、神户、劳马(芬兰)、新加坡、悉尼和彼得罗波利斯(巴西)等,主要制造工厂位于中国、丹麦、巴西和越南,属于典型的跨国经营集团。基于技术同源、工艺相似的多元化经营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有利于欧洲船用设备企业集团开拓市场,提升和保持全球竞争力。
4.欧洲船舶配套产业拥有庞大的服务网络体系,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不断涌现出新的业务形式(如完全租赁),同时,船舶配套产品服务业务创造的价值所占比重非常高。例如,瓦锡兰集团服务领域产值占总产值比重高达35%[ ]。服务业在欧洲船舶配套产业中的产值比重可能还会继续提高,通过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应对产业转移。
综上所述,尽管欧洲船舶配套产业的全球市场份额开始下降,但在全球的产业地位和对全球的影响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欧洲正通过科技创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等措施,继续占领技术、工艺和标准的制高点,引领全球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应对船舶配套产业的转移。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欧洲船舶配套产业领域将继续保持难以替代的优势,且是中国、日本和韩国难以撼动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