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2010-05-20 来源:新华报业网 主体词分类:新闻概况南通船舶工业十年赶上大上海
5月6日,由熔盛重工建造的第16艘苏伊士型油轮正式命名,这也是今年他们交付的第8条大船。作为当今世界同类产品中最新的环保型船舶,熔盛重工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以熔盛重工、中远船务、中远川崎等一批企业为代表,南通船舶产业发展和转型的脚步没有被金融危机所阻滞。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20多亿元,在全市规模工业中占比达到15.3%,当仁不让地成为南通的支柱产业。
从主要造船指标分析,南通船舶工业在国内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去年,全市造船完工量占全省37%、全国13%;新接船舶订单达365.7万载重吨,占全省50%、全国14%;手持订单超过3000万载重吨,占全省44%、全国16%。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杨扬称,南通船舶工业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赶上上海造船产业百年走过的历程。从修船到造船,从造船到海洋工程产业,这一“转舵”必将引领全市经济踏上转型升级之路。
一个标兵,带动一个产业
今年1月27日,中国科协发布2009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进展,南通中远船务的海工项目——圆筒型超深水钻井储油平台“希望一号”与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新支线客机ARJ21-700、实用型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共同入选。
作为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探平台中技术水平最高、作业能力最强的高端领先产品,去年11月23日交付的“希望一号”可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区域进行石油钻探作业,同时具备15万桶原油的存储能力,总造价达6亿美元,其多项指标创世界第一。
事实上,“希望一号”并非南通中远船务的唯一高端产品。仅在2009年,这家公司就先后交付包括“希望一号”在内的3艘高科技海工船,让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设计与建造能力一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回眸南通中远船务的转型经历,无疑会给人许多启示。
落户南通后的10多年间,南通中远船务一直以修船为主业。考虑到修船业属于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2005年底南通中远船务果断作出转型决策,向潜力大、效益好的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进军。
经过数年潜心苦练,2009年中远船务终于迎来首个海工产品集中交付年。目前,在建的尚有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穿梭油轮、八角形张力腿式海洋平台等6大海工产品,预计今年销售超过30亿元。
南通中远船务进军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成功实践,引发一连串示范效应:蛟龙重工在收购新加坡设计公司之后成功实现向海洋工程领域转型,去年多功能半潜式海洋工程船在水下成功合龙,海上起重生活平台、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顺利开工。明德重工石油平台供应船,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钻机模块、起重居住驳船,吉宝船厂海洋工程三用工程船、拖轮等一系列产品的建造、交付,标志着南通海工装备产业通过一年多的快速发展,已基本涉足海工装备产业的主要领域。
据统计,2009年,全市进入海工产品生产领域的企业达11家,全年实现产值超过220亿元,南通海工占中国海工市场份额达三分之一。
一项战略,创造十项纪录
走进道达重工,大干快上的热潮扑面而来——今年头4个月,公司已有2条船交付船东。目前,7条船同时在建,在手订单30张,生产任务排到2012年。
船舶制造的关键在于设计。道达重工副总经理刘永江说,除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外,他们还有自己的船舶研究设计有限公司,专业人员达200多名。“道达制造的其他船舶、船坞,大多是公司自主设计开发的。”
和道达一样,联合重工的技术团队也蔚为壮观。“今年,我们的国际化技术团队将从原来的120人,逐步扩充到200人左右。”联合重工副总李毓宁告诉记者,联合重工未来将通过与国外专业液化系统研发团队合作,全面掌握LPG船的核心技术,产品覆盖面涉及LPG船的整个系列。
市科技局局长朱千波认为,南通船舶工业取得行业领先水平,得益于创新载体建设和人才战略的实施。目前,全市拥有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海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省级研发机构,其中前者为江苏造船行业唯一的省级重大研究机构。抓住世界船舶和海洋工程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长期趋势和当前国际船舶产业相对低迷的有利时机,南通重点面向欧洲和日韩,引进船舶类海外高层次人才125名,为我市船舶、海洋工程产业提升研发实力。
据出入境管理部门透露,活跃在南通船舶业的外籍专家多达千名,每家大型船厂少则十多人,多则上百人。今年2月25日,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在中远船务启东基地建成,平台主设计者是新加坡籍著名造船大师徐秀龙。现在,南通中远船务100多名外籍专家,大多由他介绍而来。
依托人才战略,10年来,南通创下10项中国乃至世界船舶行业纪录:中国首制5400标箱集装箱船、1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30万吨VLCC超大型油轮、5000车位汽车滚装船、3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VLOC)、7.55万吨冰区加强型巴拿马散货船、超深水海洋铺管船,以及全球首艘按共同结构规范(CSR)标准制造的15.6万吨苏伊士型原油轮,全球首座具有自航能力的自升式海洋平台和利用船台生产的浮式生产储油平台,都诞生在这座城市。
一份纲要,指明前行方向
去年7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南通船舶工业主要问题是配套能力较低。如何促进配套链条集聚发展,这是摆在政府和全行业面前的一道课题。
纲要提出的对策有3条:加强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和船舶商会的组织协调,建立本地化采购联盟;推动船舶电焊、装配等关键岗位技工培训基地建设,促进行业内关键岗位人才的能力提升;强化船舶园区的特色建设,促进园区加速形成特色产业链。
市政府的扶持、行业的需要,正在推动船舶配套产业悄然兴起。
2007年底,总投资10.8亿元的向海船舶落户启东,当时企业瞄准的是整船制造。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造船行业遭受重创。面对这种情况,向海公司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挺进市场风险相对较小的分段制造领域。
目前,向海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船舶模块、海洋工程模块、桥梁钢构、海上风电设备配套产品。今年,公司在手订单中的船体分段产品已达10万吨,光加工费就达2.5亿元,是去年的2.5倍。现在,像江南造船集团、熔盛重工等国内造船业的龙头企业都已成为向海的合作伙伴。
记者了解到,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许多船厂手中订单持续走低。比较而言,小型船企、特别是部分新兴船厂手持订单偏少,多数只能维持到2011年,有的自2009年以来没有接到新订单。为此,一些企业开始开拓非船业务或为大船厂配套。
据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南通规模以上船舶配套企业达到454家,船舶配套工业总产值达到567.2亿元,一批重点船舶配套项目相继投产,进入产出期,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呈现出日臻兴旺的势头。
去年,投资2.5亿元的江南德瑞斯(南通)船用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南通政田船舶机械有限公司首批4台政田-三菱船用起重机顺利下线。此外,熔盛重工海洋机电配套园、中石油咸
阳宝石钢管钢绳有限公司船用钢绳生产线项目、中天科技装备电缆有限公司船用电缆等重点项目也纷纷落户南通,并陆续开工建设。
虽然近年来南通船舶产业的发展取得较好业绩,产业的转型升级亮点很多,但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面提升船舶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依然是南通船企的不二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