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广州海关统计,2010年1~2月广东出口船舶5.1亿美元,比2009年同期(下同)大幅增长1.5倍。其中1月份出口2.6亿美元,是近两年来的月度新高,2月份单月出口2.5亿美元,增长3倍,连续两个月的出口额处于高位。
中国香港、东盟是主要出口市场。1~2月,广东对香港出口船舶4.1亿美元,增长3.4倍;对东盟出口8944万美元,增长36.4%,对上述两者出口合计占同期广东出口船舶总值的98.6%。
散货船、液货船等主要品种均有不同程度增长。1~2月,广东出口散货船5艘,增长1.5倍,价值2.2亿美元,增长7倍,占同期广东船舶出口总值的43.1%;此外出口液货船11艘,增长1.2倍,价值1.1亿美元,增长1.3倍;出口集装箱船2艘,与去年同期持平,价值6479万美元,增长2.3%。
尽管广东船舶出口呈现较好的态势,但制约船舶工业发展的接单难、交船难、产能过剩等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今年还将可能面临船用钢材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导致的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克拉克松发布的数据,今年1月份全球新签订单为189万载重吨,其中,中国仅签订15.9万载重吨的订单,占全球新签订单的6%。目前由于船舶订单的不足和后续订单的乏力,使我国船舶出口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极大挑战。
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成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问题。目前我国形成的造船能力存在着同质性问题,大部分为生产常规的散货船、油船的能力,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生产能力不足,属结构性能力过剩。我国船舶工业手持订单中散货船所占比重高达65%,散货船市场的波动将对这部分订单带来较大风险。
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对我国提出严峻挑战。近几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已经和正在制定实施一系列贯彻节能、减排、安全、环保、质量要求的国际造船新规范、新标准,如船舶共同结构规范(CSR)、新船能效设计指数(EEDI)等,此外,发达国家不断推动PSPC、限制温室气体减排等多个国际新公约的出台,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