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在疫情前迅速崛起的旅游细分市场,邮轮旅游一度成了香饽饽。但疫情让原本颇有前景的市场陷入停滞,邮轮公司亏损、邮轮港口也面临发展窘境。
-->
然而,关于邮轮市场的好消息正在传来。近日,在由广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上,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星旅远洋邮轮签署了“港航联动”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通过邮轮靠泊、邮轮航线开发、母港运营等方面的合作,为广州邮轮产业复苏提供“南沙方案”。
广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将充分发挥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对邮轮全产业链的带动、牵引作用,吸引邮轮产业链企业聚集南沙发展,将南沙打造成邮轮采购、供应、修造、服务聚集的全球邮轮供应链中心,构建邮轮产业发展核心生态圈。
广州南沙邮轮母港是国内最大的邮轮母港之一,2019年建成开港,拥有1个10万总吨和1个22.5万总吨邮轮泊位,航站楼6万平方米,码头年通关能力达75万人次,是亚洲最大、功能最全的邮轮综合体。
此外,广州南沙也是内地东南亚航线最多的邮轮港口之一,现有邮轮航线覆盖日本、越南、菲律宾等12个目的地。
广州南沙港的发展规划,也让国内邮轮业看到了邮轮经济进一步挖掘机会。中交协邮轮游艇分会(CCYIA)携手上海社会科学院完成的《邮轮对中国的经济贡献》研究报告指出,按现有的数量发展模型测算,到2035年邮轮对中国的经济贡献将达到总产出2473亿元,总就业27.4万人,总薪酬732亿元,为欧美邮轮经济现有总量的68%。如果按照市场规模扩大和邮轮经济结构优化的双驱动,上述数据还会显著增加。
除了邮轮母港有所动作之外,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还联合发布了《关于邮轮游艇装备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邮轮游艇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同时建立邮轮游艇本土配套及国际协作体系,形成专业化的配套供应链,并计划推进上海、天津、深圳、青岛、大连、厦门、福州、广州等地邮轮旅游发展。
对于广州南沙港、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等一批国内大型邮轮母港以及本土邮轮企业,这是发展的利好消息。
但需要正视的是,中国邮轮市场目前距离疫情前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邮轮对中国的经济贡献》指出,中国邮轮业是最早按下暂停键和最具备安全复航条件的,但目前还没有明晰复航方案。
该报告建议,可开展国内低风险区域闭环游,例如同一母港始发往返,途径国际水域不靠港的“海上无目地游”、国内港口之间的“沿海游”等,不过这些方案也需要政策配套来辅助。
实际上,这些方案已经开始试水。近日,招商维京游轮计划推出多条航线,其中往返厦门、途中探访舟山的“5日/6日舟山人文之旅”将于9月3日首航。同时计划在10月2日重新启航深圳-上海/上海-深圳航线“8日东南海岸文化之旅”,即从招商蛇口邮轮母港出发,途中游厦门、舟山后抵达上海,10至11月,该航线将安排7个航次。
另外,皇家加勒比邮轮亚洲区主席刘淄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虽然邮轮出境游还未在中国内地市场重启,但公司依然持续看好中国内地市场。一旦中国内地邮轮母港开放出境邮轮游,皇家加勒比也会持续派遣大船、新船继续服务中国游客。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副局长杨华雄在此次邮轮产业发展大会上透露了国内邮轮市场恢复的进程。他表示,邮轮运输是水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交通运输部已经开始围绕国际航线复航条件、路径和措施等组织开展研究,组织研究起草《国际邮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将会同相关部门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出入境旅游业务恢复情况,适时推进相关工作。
目前,国际邮轮市场的运力已经几乎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据中国交通邮轮游艇协会副会长程爵浩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7月国际邮轮集团平均复航比例已经达到了93.7%。
国际邮轮协会(CLIA)发布的2022年邮轮行业现状展望报告也表明,以最乐观的预测来看,全球邮轮业的客运量预计在2022年底就能恢复到2019年水平的101%,预计最晚2023年,全球邮轮业将全面复苏。
比如今年初地中海邮轮公布的2022至2023冬季航季计划显示,公司旗下21艘邮轮将在新航季前往85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个热门目的地。同时,公主邮轮预计在今年全线恢复运营。
除了恢复运营之外,各邮轮集团也正在为恢复市场增加新轮船。据悉,公主邮轮计划耗资4.5亿美元用于持续更新邮轮产品并翻新船队。地中海邮轮舰队将增添两艘邮轮,预计将在2025年壮大至23艘邮轮,此外到2030年还有6艘备选造船订单。
来源:界面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