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11时,蓝天碧海间,一艘红白相间的运输船缓缓在广州靠岸,经过9天试航后凯旋。
-->
它的身上,安装着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小缸径的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它的成功返航,标志着这台承载着无数“造机人”的“动力梦”,国产化率超过80%的船舶低速机顺利通过示范应用,中国实现了大型远洋船舶自主研制主动力零的突破。
这台400mm缸径船舶低速双燃料低速机CX40DF是我国“船用低速机工程(一期)研制”项目研制完成的4型整机之一。
-->
-->
400mm缸径船舶低速双燃料低速机CX40DF
该机型全球首次应用了氧浓度控制技术,功率提升4%以上,燃油消耗率降低5%以上,在双燃料模式下,可满足全球最严格排放控制区的排放要求,且甲烷逃逸量减少50%,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技术指标优于国际同期同类机型。
-->
动力学院代表参加第二届船用低速发动机技术发展论坛
-->
首次完整构建船舶低速机关键技术体系
-->
-->
2017年,“船用低速机工程(一期)研制”正式通过工信部批准立项,“十三五”期间总投资33.12亿元,参研单位多达42家,是我国历史上船用内燃机领域规模与投资最大的科研专项。
-->
“船用低速机工程(一期)研制项目”关键技术阶段成效专题咨询会
-->
低速机燃烧“技术树”
船用低速机的燃烧发生于气缸内,无法观测燃烧现象就无法突破燃烧技术。动力学院刘龙等提出了大视场喷雾燃烧可视化技术,所开发的燃烧可视化试验系统超过了欧洲“大力神计划”的技术水平,支撑形成“中欧”两大船用低速机试验中心的设想。
-->
燃烧可视化技术超过欧洲“大力神计划二期”技术水平
-->
卢熙群等首次开发了中国版本的摩擦学性能分析软件1.0版,并利用该软件分析了世界首台最大双燃料低速机(X92)活塞环磨损问题,得到WinGD公司的认同。李玩幽等突破了船用低速机振动噪声预报与抑制技术,所提出的减振降噪方案优于世界最先进的ABB公司方案8.2 dB(A)。张文平和周松等提出的紧凑式一体化节能减排装置设计技术,既满足能效和排放要求又优化了体积与重量,获得了船级社原理认可,增强了自主品牌节能减排装置的国际竞争力。郑群、王银燕、李晓波、金国、徐建安等分别支撑了增压器、轴瓦等关重件自主研制的关键技术研究,船用低速机三大关重件均在哈工程技术的支持下成功实现首次装机。
-->
活塞组件动力学与摩擦学耦合分析软件
-->
首次研制了我国低速机活塞振荡冷却可视化试验系统
-->
突破了低速机缸内摩擦副试验技术,首次形成我国船舶内燃机摩擦学基础试验体系
-->
动力学院代表在瑞士针对WinGD的技术方案进行评审
-->
-->
陈广库正在进行轴瓦试验,身上的工作服因为沾上了机油“锃锃发亮”
目前,在与哈工程合作进行产学研贯通式研究生培养中尝到了“甜头”的企业,开始将这种模式推广到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模式在校企间悄然推广开来。
自2016年开始至2020年结束,“船用低速机工程(一期)研制”项目共发表高水平论文190篇,国家发明专利15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77项。“我们的目标是,一期工程实现夯基垒台、二期工程实现自主可控、三期工程实现自主创新。历经百余年的发展,欧洲具备了完整的船用低速机技术体系与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上船用低速机技术和产品的引领者。我国从引进技术生产到自主研制再到初步开展自主可控,刚刚迈入万里长征的第一阶段。目前,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期‘船舶动力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的工作,哈工程将在中船集团的领导下,与中船动力集团紧密合作,支撑中船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担任关键技术牵头单位。”刘龙说,未来,我们将在自主品牌船舶低速机的设计平台构建与能力提升的事业上进行长期的、可持续的技术攻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