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6486公里海岸线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码头。向海而生,浙江船舶产业大多集聚于此。
不久前,浙江船舶产业传来喜讯:2020年,全省船舶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9.4亿元,同比增长22.5%,利润总额4.2亿元,扭转2013年以来行业连续多年亏损局面。虽然盈利不多,但终究是一个好迹象。今年,浙江省船舶产业延续良好势头,取得开门红。
前两个月,浙江省船舶规上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7.4亿元,同比增长12.3%;全省规上船企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11.5%。人们不禁想问,这是否意味着沉寂已久的浙江船舶产业迎来一个向上的拐点?历经漫长寒冬,浙江船舶产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带着诸多疑问,近日记者走进船舶产业最为集聚的舟山,一探究竟。
扭亏为盈 “利”从何来
穿梭于舟山的大小岛屿,一艘艘大小船舶不时映入眼帘。它们是具象的经济晴雨表,停靠的船舶越多,码头越繁忙,就意味着经济越活跃。
在舟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码头,一艘名为“EUKOR”的集装箱船正在修理中。“因国际组织‘绿色修船’要求全球船用燃料油硫含量低于0.5%的限硫规定,从2019年下半年到去年底,船只改装脱硫塔的需求迫切,直接拉动了修船产业订单量激增。”公司总经理陈勇告诉记者,限硫规定下,船东面临采用低硫油、加装脱硫装置、使用替代燃料液化天然气(LNG)三种选择。其中,加装脱硫装置是最为经济和快速有效的。
以万邦永跃为例,公司去年一年修船133艘,创下近年来的新高。修船量的急剧上升,使得公司2020年利润较2019年翻了一番。
同样抢抓脱硫塔改装机遇的,还有舟山长宏国际修造船有限公司。走进该公司的船坞内,一派忙碌生产景象,“目前还有去年留下的几条脱硫改装船要完成。”公司修船总经理马卫东说,去年进厂维修船舶达181艘,企业总产值翻了一番。
外部需求利好是全球性的,浙江船舶产业之所以能扭亏为盈,更得益于浙江修船产业集聚优势和越来越好的区位优势。
前不久,造船和航运市场分析机构英国克拉克森研究所发布2020年全球修船厂排名,根据2020年修船作业次数统计,全球前十大修船厂中有4家来自舟山市。
“以前舟山没有保税油,所以船东往往选择加部分油,保证能够开到韩国或者新加坡,在那里加价格优惠的保税油,也顺便在当地维修。”马卫东介绍,如今舟山发展油气全产业链,加上保税区的优势,修船产业迎来多重利好。“现在反过来了,去年一艘外轮在其他国家修了一半不修了,开到我们这里继续修。”说起这事,陈勇就笑了。
舟山修造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来自于产业内的绿色革命。近年来,舟山各船企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向高效清洁安全转变,走节能降耗、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舟山市绿色修船企业达到17家。
走在“万邦”一线工作场地,没有传统船厂特有的嘈杂、刺鼻的气味和轰鸣的喷砂噪声,也不见漫天的扬沙、粉尘,到处是整洁有序的厂区。“这要是以前,在船坞几百米外都能感受除锈产生的沙尘。”陈勇说,公司可以做到水除锈不漏一滴水,锈铁回收不入大海洋。
“船舶产业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修船、造船和海工装备。从结构上看,去年浙江船舶产业扭亏为盈主要贡献来自于修船。”省船舶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不过,造船亏损幅度也在收窄。”
上述负责人介绍,在全球造船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这些年浙江不断调整船企结构,扶优扶强,骨干船企“挺起脊梁”。尤其2019年下半年以来,沿海各地政府持续推进产能优化和以“环保、转型、资源整合”为主题的船企专项整治提升工作,全省船舶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截至2020年底,造船三大指标(完工、新承接和手持订单)的前十位企业占全省比重保持在85%以上。
去芜存菁,浙江造船企业活力得以焕发。2020年,浙江骨干船企的建造合同按时交付率创下近3年新高。
行业拐点 是否已到
船舶行业的拐点,真的来了吗?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尤其到了2013年,各大造船企业在手订单消化完后,凛冬即至。
8年来颇让人振奋的一个市场信号是在去年10月底,宁波象山一条造了10年的“烂尾船”找到了新买家,完成建造后成功交付。“造船市场在回暖。”舟山长虹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造船总经理沈志华说。
作为一个在造船行业摸爬滚打20多年的行家,他既见证了金融危机前行业辉煌的高光时刻,也经历过行业资金断链、产能过剩的窘迫岁月。今年的这个春天,他终于感受到了久违的暖意。
“前几年我们找船东,现在反过来,船东主动找上门来。”沈志华说,从去年下半年到目前为止,公司已接到10多艘集装箱船的订单。据他了解,国内某造船行业龙头企业,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已经接了60多艘新造船订单。
沈志华对市场回暖的判断,还基于他20多年的经验分析。“上一波最好行情出现在2000年到2005年,而一艘船的船龄一般在18到20年,也就是说,上一轮新造船基本上到了快‘退役’年龄。加上现在国际上对船舶的环保要求不断提高,船东有新造船的动力。”
沈志华的办公室紧邻公司造船车间,嘈杂的焊接声不绝于耳,“习惯了,听不到还不舒服呢,噪音大说明订单饱满啊。”说完,他那因海风长期吹拂变得黝黑的脸上,露出真挚的笑容。
沈志华感受到的暖意并非个案。在舟山蚂蚁岛,浙江东海岸船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瑞昌也有同感,“目前集装箱船下单量比较活跃,包括远洋的超大集装箱船和近距离的支线集装箱船,目前找我们下单意向强烈的船东有好几家。”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浙江造船三大指标之一的新承接船舶订单176艘,计227.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7%,其中来自国内的订单增长明显。
“我只能说是有暖意,但是否就此逆转还有待观察。”沈志华告诉记者,随着国际航运市场逐步复苏,现在急于下单的船东确实多了,但与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高企相比,船的造价未明显回升,所以公司接单较为谨慎,“我们仍需要耐心等待时机。”
过去这些年,浙江船舶人都在盼着行业回暖,甚至每隔几年都会放出行业将回暖的消息,可终究是乍暖还寒。
起风时,有人选择筑高墙,有人选择造风车。
“我们不一样了。”位于岱山县的浙江友联修造船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副经理李建国,颇有些自豪地说。重整了破产的原东邦造船厂后,浙江友联将目光瞄准新兴的豪华邮轮市场,现已启动厂区升级改造项目,其中,升级改造一期投资额1.8亿元,计划在2021年底完成。
“这几年我们通过优化客户、产品转型、开拓市场,提升综合管理能力,来提升船厂的竞争力。”李建国说,在行业寒潮中,他们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承接大型油轮、化学品船等船舶的修造订单,发掘具有高附加值高产值的专业订单,最终实现从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的华丽转身。
2020年,浙江友联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均超过30%,利润总额同比实现100%以上的增长,生产任务十分饱满。
“等风来”,绝非干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些年我们一直围绕这两件事苦练内功。”黄瑞昌介绍,以公司拳头产品“7800汽车滚装船”为例,建造过程中,原来船坞周期和码头周期各需4个月,通过这些年来的优化和提升,如今,船坞周期只需90天,码头周期缩短至最快72天。
“我们要为行情好转做足准备。”站在公司码头前,咸湿的海风裹挟着丝丝寒意,黄瑞昌语气坚定。
面对机遇 如何抓住
近期,有权威机构预测,从航运市场看,在世界经济社会逐步恢复的背景下,2021年全球海运贸易量有望回升5%,超越疫情前水平。同时,预计2021年新船成交量有望补偿性增长并升至8000万载重吨。
从远期看,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中,船舶产业被反复提及,着墨颇浓。如在“十四五”规划第八章“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部分,明确提到“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巩固提升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船舶等领域全产业链竞争力,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
“全球新造船的蛋糕能不能分到舟山?国家宏观战略布局的利好,能否转为舟山乃至浙江船舶产业的优势?”这是最近一直萦绕在舟山市经信局装备处(船舶处)处长严海滨脑海中的问题。“舟山正全力发展油气全产业链,与之配套,我们正引导、鼓励有实力的本地造船企业,围绕LNG(液化天然气)运输和加注船、海工船等在未来具有竞争力优势且高附加值的船型,做好技术储备。”严海滨说。
短板,补补齐;优势,不能丢。对浙江船舶产业而言,修船无疑是最具竞争力且大有可为的板块。
“我们已经做了3年技术储备,投入巨资修建了专门的车间、进行了专有码头的改建提升。”舟山本地一家大型修船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说的就是中国修船企业一直想要突破的LNG船的修理。“目前国内仅个别修船企业在尝试,而我们今年必须要突破这个课题,进入高端船舶修理梯队。”
他记得,2019年到全球修船巨头新加坡吉宝的修船厂参观时,车间里停的都是LNG船,“当时看了很羡慕,梦想着有朝一日我们的车间里也能停靠这样的高端船舶。中国修船企业必须要提升,进入这样的高精尖领域。”
同样寻找新机遇的还有长宏国际。“随着国际公约组织对碳排放的严格要求,船舶的碳排放要求将随之升级,船东对主机改装的需求将逐渐释放,我们已经联合了主机厂商,为船东提供了改造方案。”马卫东介绍。
只修高附加值船舶的万邦永跃,最近则在进行组织架构的重新调整。“外部市场变了,我们要提前改变。”陈勇介绍,2013年公司开始大力研发绿色修船相关的机器人,成功研发出“船坞勇士”等新型装备,并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一家绿色修船示范企业。数字、绿色、科技时代来临,修船产业也随之改变。“我们做了未来10年行业发展预测与分析,组织变革只是第一步。今年一季度我们将先完善组织变革,为迎接未来做好全方位准备。”他说。
陈勇告诉记者,自2006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保持盈利,即便在最艰难的金融危机之中。持续的盈利能力,让公司得以持续进行研发投入。7年投入超2亿元,攻破船舶维修防腐处理系统解决方案;巨资研制的修船机器人远销海外,成为公司修船主业之外一个新的盈利增长点。
陈勇说:“没有不好的市场,只有不好的企业。”这是历经磨难、逐渐走向成熟的企业表现,值得身陷逆境的浙江船舶产业深思。
或许,行业的暖春尚存不确定性,但每一家企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无疑是确定的。
来源: 浙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