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初的沿江,船舶工业迎来新一轮项目建设高潮:海光重工投资1.2亿建设的船舶起重设备项目进入开工前期筹备,无锡轴舵系、春羽船用气体等项目纷纷进入开工或设备调整阶段。这是扬州沿江船舶工业突破“船壳经济”、挺进船舶配套高附加值领域的生动画面。 目前,扬州市沿江81公里“黄金岸线”集聚了国内诸多船舶制造企业,成为江苏船舶制造业重要一极。今年以来,国内船舶工业面临供求关系逆转、新船成交下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困境,全市船舶制造业无可避免地存在这些结构性深层次问题。
“一场金融危机,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市船舶产业的软肋。”市经贸委行业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我市船舶制造业长期以来围绕船体制造做文章,在船舶配套产业方面突破不大,因此一度被人称为“船壳经济”。实际上,船舶配套设备的利润率至少达15%-20%,而船壳利润才5%左右。我市本土设备装船率不足30%,使得高产量背后大量的利润流失海外。
挺进配套领域,向高附加值、高利润、高科技领域进军,越来越成为“扬州船向”。邗江北洲功能区省级船舶工艺流程研究中心依托船用材料基地,组建了板、管、棒、线以及成材新品研发工程中心。围绕船舶产业链条招商,通过引进动力推进系统及高端配套、轴舵系系统等核心船体,推动造船业从原先的粗放“造船壳”向现代船舶的“眼睛”和“心脏”转变。
在沿江“太平洋板块”,涌现出了一大批船舶配套“新面孔”:投资2.1亿元的无锡侨联扬州太平洋轴舵系项目专门制造船舶的“指挥棒”;李典镇沿江3号滩“海洋工程和综合产业板块”引进了无锡防腐管道、正新清洁能源、海光重工、春羽气业等一大批重工项目,制造领域涉及起吊设备、船体生产专用气体等。船舶重工科技创业园内还集聚了一批船用不锈钢、船用家具、船用甲板、船用空调等项目。
仪征市启动了5000亩船舶配套园区,吸引船舶动力和电机设备、甲板机械和舱式机械、自动化设备和通信导航、钢结构和重加工等项目,提出“4年打造400亿级船舶产业”。江都市船舶工业园引进了一批船用泵阀、船用螺旋桨、船用非标准件等船舶配套项目,前延后伸,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提高了本土船舶装船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