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保护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核心区已进入收尾阶段,将于下月初与市民见面。该核心区重点打造铁胁厂、综合仓库、机修车间、机装课仓库、甲居课保障组等5栋建筑,它们将于春节前修复完成。这些建筑呈现出清朝末年至21世纪不同时期的“船政印迹”。
-->
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全景
昨日,记者来到项目现场,看到一栋别致的玻璃房,透过外围玻璃,内部有百年历史的钢铁构架清晰可见。这栋建筑便是修复后的铁胁厂。
“外围的玻璃幕墙像橱窗,既能保护钢铁构架,又不影响文物辨识。”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铁胁厂始建于1866年,原是木结构的打铁车间。1875年,船政大臣沈葆桢提出应建造各国盛行的铁木合构轮船,即“铁胁船”。后来铁胁厂专任制造钢铁、船胁、船壳、龙骨、横梁、泡钉以及船上钢铁物件。
铁胁厂不仅见证了我国造船技术的进步,还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起步。我国第一架自制的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就是在此诞生。1898年,铁胁厂改建为钢铁构架厂房,后经抗日战争,仅留存一个钢铁构架。而后马尾造船厂将此作为铸造车间。
记者注意到,钢铁构架铁锈斑斑,钢铁结构之间多以铆钉相连。“清末还没有焊接工艺,都用铆钉连接,多数钢铁结构都是当时留下来的。修复时这些铁锈也被原汁原味地保留。”陈悦说,铁胁厂的历史印迹还被呈现在外围的玻璃幕墙上。建筑外观以时间轴为设计理念,屋顶和外立面以渐变的形式,展示建筑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
综合仓库主体已经完工
-->
施工人员在机修车间内进行收尾工作
-->
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保护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核心区即将完工
铁胁厂记录了清末至今的“船政印迹”,其余的4栋建筑则见证了建国后马尾造船厂造船业的发展。机修车间和机装课仓库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综合仓库和甲居课保障组建于21世纪,甲居课保障组是简易的钢铁构架厂房;综合仓库共4层,此次修复对其外立面进行了重新设计修缮,并在顶层打造观景平台,可俯瞰马江风光。
记者了解到,由于主要用于生产,这些建筑修复前形态保留并不完好。如何修旧如旧成了一大难题。
“这个片区地处沿江地带,潮湿的气候导致不少钢铁构件锈蚀。如果按传统方法,在外层涂抹灰色的防腐防锈涂料,会破坏历史风貌。”项目设计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黄平说,经过多方调研,他们最后采用了一款透明防腐防锈涂料,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印迹。
记者看到,不同于其他几栋建筑,机修车间和机装课仓库是青砖厂房。修复前,它们的厂房相对破旧,机修车间还存在倾斜的情况。“厂房内墙青砖之间原先用黄土砂浆填缝,墙体承载力较弱。为了不破坏原来的砖石肌理,修复时,施工方将填缝慢慢抠下来,替换成水泥砂浆。”黄平说,施工方还在钢筋混凝土梁柱上包钢,加固机修车间的主体结构,保证其与整体工业风貌相协调。
这5栋建筑将于春节前与市民见面。到时,市民除了能探访船政老建筑,还能跟随“船政印迹”,探寻船政故事。
据悉,这些建筑将进行活化利用,让船政文化“活”起来。甲居课保障组将展示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模型,目前模型已经入场。铁胁厂将打造成展陈馆,再现“甲型一号”制造全过程。同时,项目还打造了船的诞生广场、1866广场、飞机入水广场等。
今后,机装课仓库将打造船政书局,在研讨、展示船政文化研究成果的同时展示、销售船政相关书籍,全力打造船政文化研究制高点;综合仓库将引进多种商业业态。
记者了解到,该片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绘事院也将在春节前全新亮相。绘事院始建于1867年,设在合拢厂楼上,是船政的生产设计和制图部门,负责舰船以及各种机器的深化设计、制图等工作,同时还是船政的工程制图教学机构,培训专业制图人员。
项目在绘事院内进行了展陈布置,展示船政所造舰船图纸,还原设计船体、绘制图纸的场景等,让市民身临其境,感受舰船设计氛围。
-->
铁胁厂“套上”玻璃房
-->
甲居课保障组内的“甲型一号”水上飞机模型
-->
铁胁厂内部的钢铁构架保留完好
记者了解到,马尾区将“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建设分为船政博物馆、船政衙门片区、船厂车间片区、活态保护区等十大片区,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建设新格局。近年来,马尾区先后投入20多亿元,先后完成船政古街、船政格致园、船政官街等的保护建设。
福州中国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杨林说,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保护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核心区完工后,从船政格致园到马尾造船厂老建筑,再到马尾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船政古街、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昭忠祠、罗星塔公园等,船政旅游将进一步“串点连线成片”。
据介绍,马尾区目前正在加速推进十大片区建设、提升。去年底,罗星塔公园提升项目已经完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展陈升级改造项目正在收尾阶段,预计下月初全面完工。
来源:福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