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山如何拉长船舶产业链
“船舶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高达90%以上,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可以通过与上下游产业的广泛联系,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舟山发展船舶产业,建设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前景诱人。”
在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纷纷就我市如何打造船舶修造基地,拉长船舶产业链,建言献策。
2007年是我市船舶工业发展史上极其不平凡的一年,船舶工业首次超过水产加工业成为全市的第一支柱产业,各项经济指标再创历史新高。据市经贸委、市船舶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市船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2.87亿元,同比增长80.29%。造船完工量达到170万载重吨 ,同 比 增 长61.9%,占全省的50%,占全国的9%。
人大代表徐莞军谈到,这几年我市的船舶修造业成功抓住了世界船业经济东移的机会,目前全市的造船企业总量在逐年增长,产能在不断释放。但他同时认为,不远的将来,舟山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但是现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人大代表林剑彪也谈到,我市船舶产业正在加速升级转型,已成为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GDP和带动城乡其他产业发展、财政增收的主要因素。但一个完整的修造船基地,不仅需要有较强的修造船能力,而且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船舶配套建造能力,完整的产业链,才具有竞争力。
发展船配业刻不容缓
“作为船舶修造基地,其船配产品本土配制率通常要达到30%,而舟山目前的船配产品本土配置率还不到5%,不仅落后于日本、韩国,也落后于国内的南通、大连等地。”徐莞军说,目前我市一些造船企业接的订单大都是德国、西欧的船只,有些船东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用哪个品牌的船配产品,本地的船配产品根本无法插足。究其原因,我市许多船舶设备的生产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在性能、质量、规格和品种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存在着一定差距,甚至还有一些关键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用设备和部件我们根本没能力生产,并且本地的船配产品没有完善的全球服务网络,无法满足船东的需要。这些已经成为我市船配发展的瓶颈。
徐莞军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市要按照建设国际知名船舶工业基地的目标,抓紧培育发展集船舶修造、船用配套、研发创新于一体的船舶大产业。我听了很受鼓舞。”5月16日,我市马上要举行船业博览会,我们可以借此契机竭力推介我市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船舶工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吸引国内外知名的船舶配件企业来我市投资,引进先进的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和知名生产厂商与之合作,促进我市船舶产业的要素积聚和产业集聚。也要大力引导支持本土船配企业项目向新港工业区、定海工业区和六横、岱西船配区集聚。支持企业协作、产品协作,鼓励使用本地船配产品,打通船配产业链发展通道。鼓励我市传统的机械、电子等产业,在提升发展的同时,积极向船配产业转型拓展。
林剑彪也建议,要积极扶持本地船配企业为本地船舶修造企业配套服务,促使企业提高产品档次、降低生产成本,向船舶修造企业提供高性价比配套产品,并在产品价格、售后服务方面给予优惠条件。同时,在技术升级、产能扩展、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船舶配套企业支持,在土地、人力资源、岸线等方面为船配企业在舟山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有利条件。
完善产业链增强竞争力
“我市船舶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整体竞争力还不强,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和资源整合力度,使舟山造船由‘大’向‘强’转变。”林剑彪认为,未来5至10年将是真正考验造船业竞争实力的关键时期,舟山要建设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现代化船舶修造基地,还需不断完善各项产业链。
林剑彪说,舟山自主设计的主流船型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品牌,高新技术船舶仍然要依赖国外设计。我市需积极推进省级船舶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支持自主研发造船新技术、船配新产品。另外,船舶工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三密集”产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力量以及资金和劳动力支持。同时,还需要本地大量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它对本地人力资本培育体系的建设,工业主导产业的规模效应,以及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据统计分析,每出口1万吨船舶,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解决1200个就业岗位。
林剑彪认为,目前工作在我市船舶修造业一线的高端技术人才都是从外地引进的,这在短时间内解决了我市船舶人才的需求,但从一个船舶修造基地来讲,如何为自己保证持久的生命力,还需培养自身的人才,培育自己的人才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