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83|回复: 1
收起左侧

船上漂了半辈子,上岸后无处安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5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5ae1cd3a55a0e09fc7d0f00d400c3f1d.jpg -->

和一般人不同,68岁的孙贵友身份证地址一栏写着“船民304号”,这意味着他在陆地上没有任何住址,漂泊在水面之上,以船为家。

黄河漂泊二十余年,孙贵友一家救上了一百多位落水者,自己也被媒体称为“黄河英雄”。然而,在2017年郑州市惠济区对黄河水面的整治中,一家人赖以生存的渔船被征收,岸上的简易房也在随后被拆除。

漂泊半生,上岸后的救人英雄家在何方?长期作业地惠济区和老家息县均表示无法对上岸后的一家进行安置。如今,上岸三年后的孙贵友仍然暂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时刻担心再次被拆除。


0200725162146.jpg -->

(如今,救人英雄孙贵友一家就住在惠济区黄河边临时搭建的窝棚里)

流浪在“家”与“家乡”之间,让这位救人英雄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给他一个家。

三代漂泊在黄河上 挣不脱的“船民304号”

在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岸边,沿黄浮路向东走不远就能走到武惠浮桥,68岁的“船民”孙贵友如今仍然守在这里。

一大块塑料布,用铁架子支在沙土上,再放上一床棉被……简陋的窝棚,就是这位黄河救人英雄如今的“家”。另外一间被称作“厨房”的窝棚里,摆着几样曾经开水上餐厅留下的炊具,让这个临时的家里有了些烟火气。


357488cd9cd001e691ba739c8f45f6f9.jpg -->

(临时搭建的“厨房”)

孙贵友的渔船在2017年被征收,随后暂住在破旧的窝棚里。尽管离水面只有几米,但岸线的另一头,“居住”了几十年的黄河成了他难以触碰的地方。“不敢下水,也没法下水。”老孙说,小儿子之前还能拿着网下水捕鱼,去年,渔政部门的人过来,把渔网也收了,从此,只能偷偷摸摸打一点。

孙贵友的“船民”身份,来源于身份证和户口上的住址:“河南省息县城关镇船民304号”,这是一个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在哪的地方。

孙家祖籍在江苏盐城,从孙贵友的祖父开始,就沿运河游走在江浙一带,靠打鱼为生。解放前,父亲带着他来到信阳息县。新中国成立后,住址落户登记成了“河南省息县城关镇船民304号”。

当家之后,孙贵友一直在淮河上漂着,打渔也打雁。几经辗转,到过内蒙古、宁夏、湖北、山西、陕西等地。直到2003年左右,带着老婆孩子,从小浪底水库漂到了惠济区古荥镇附近的武惠浮桥,在这里安了“家”。

对于在船上生活的滋味,孙贵友只是一句简单的“讨个生活”概括。但在小儿子孙连喜的口中则生动了许多。

他说,哥哥孙根喜结婚时,父亲把自己的船给了他。等到自己娶媳妇,父亲又东拼西凑造了一艘新船。船当新房,婚事在浮桥边办。

在孙连喜的手机上,至今还存着“婚船”的照片。那是一间看似和住宅一样的小屋子,有床、还贴着喜字,大小只有十来见方。不同的是,窗外就是河面。


ada5c411270157f083bfcce0c004378a.jpg -->

(小儿子孙连喜的“住处”)

船民的孩子也是在渔船上长大。大人打鱼时,就得给孩子身上拴一条带子,另一头绑到固定的地方。“要不怕孩子打闹或者调皮不小心落水。”孙连喜说。

孙连喜则告诉记者,他和哥哥孙根喜的身份证地址和父亲一样。成家之后,媳妇和孩子的地址也都成了“船民304号”。“说实话,我们不知道孩子的孩子会不会还是‘船民304号’。”对他们而言,尽管“船民304号”背后意味着没有土地,意味着漂在河上,但它毫无疑问已经成了孙家的烙印。

一次救上16个落水的人 孙女却因救人成了耳聋

漂泊黄河二十多年,老孙一家打渔卖鱼,也开过渔家乐,吃住、孩子结婚都在船上。对他们而言,黄河留下的有荣耀,亦有苦涩。

黄河边的水土,看似安详却又都暗藏凶险。走在岸边,左手是奔涌的河水,右手则藏着淤泥的土地。

“你跟着我的脚印走,别往旁边动。别看颜色都差不多,一步不慎,就能陷进去,至少能盖住半个身子。”孙贵友说,农民是以地为家,“船民”则是以船为家,因此对船对岸都了如指掌。

孙连喜则告诉记者,有时候,黄河水流看似平静,但转眼就能突然打起几米高的浪,能掀翻船。“我们都把它叫‘拉槽’。”

在黄河二十多年,熟悉水性的老孙一家救了不少人的性命,他自己也被媒体称为“黄河英雄”。至于具体救了有多少,他已经说不清了,只是说“大概得有一百多人”。

孙贵友救人的高光时刻是在2004年的5月1日,当天,一艘载有27名村民的木船在黄河原阳段翻沉,老孙和女儿赶紧开着渔船救援,一共从水里拉上来16个人,有2个人被救上后,在渔船上就断了气。


b280d5e421eecb4cba5b5b5fd4995d78.jpg -->

(孙贵友2004年救人获得的证书。他说,漂泊黄河二十余年,一家人救了有一百多位落水者)

事后,原阳县社治委授予了孙贵友“见义勇为”的奖状。

救人之后,孙贵友父子又跟着去打捞失踪人员,五天五夜,孙根喜的小女儿婷婷在船上发起了高烧。等到老孙和儿子回来后,婷婷已经因高烧留下了后遗症,成了神经性耳聋。

孙根喜告诉记者,婷婷想要恢复听力,只能植入电子耳蜗。“医院说需要一二十万,而且要在孩子6岁以前安装,这样才不影响听力和说话”。遗憾的是,这笔费用,孙家一直没能凑齐。如今婷婷已经17岁,错过了最佳治疗年纪,这也成了孙贵友对孙女最大的歉疚。

小儿子孙连喜结婚后,孙贵友一家开起了水上餐厅。这期间,他的救人事迹被媒体关注到,不少郑州市民得知后自发到餐厅照顾生意,这让一家人的生活好过了不少。

媒体报道后,网上也有人说孙家开渔家乐挣了几十万。对此,小儿子孙连喜称“这都是不了情况的人瞎说”。

“确实是有人挣着钱了,但我们没有。要不,我侄女的耳朵会一直治不了?”他反问。

老船民被迫上岸:船没了,在岸上的家也没了

事实上,如果没有2017年4月的一纸通告,“船民304号”的烙印还将在老孙一家继续延续。当时,郑州市惠济区发出通知,要对辖区沿黄水域的餐饮船只、游乐设施、固体建筑等进行拆除。孙家的渔船就在被拆除的范围内。

对于惠济区的这次整治行动,郑州市不少媒体都进行了内容相似的报道:整治过程采取“有偿征收经营者船只,后续帮助其就业创业和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思路,制订了整治方案,投入2500万元用于渔船征收及房屋拆工费用。

常年在河上漂着,社保、医保等很多都成了棘手的问题,这让半辈子漂泊的船民对宣传的上岸政策动了心。“孩子上学都得托人。为啥?人家要详细住址,你说‘船民304号’,没有人知道在哪。”孙贵友的爱人李甲云说。同样是船民家出身,李甲云也曾在黄河里救人,被媒体报道过。

孙连喜说,父亲母亲都是快七十岁的人,社保、低保都没有。一直这样下去,确实不是常事。这位全家“文化水平最高的人”,小学毕业,对于身份和身份证上的“船民304号”又多了一份思考。

收到通告后,他曾问来征收渔船的古荥镇“李副镇长”:“船拆了,我们住哪?”,对方回答说,在岸上先住着,随后解决。因为这句承诺,他和哥哥签了征收协议。两条渔船,总共补偿了27万多元。

渔船征收后,水上漂泊了半生的孙贵友随儿子们上了岸,在岸边搭起了简易房暂住,对上岸也有了憧憬。然而,他们最终没有等到上面任何一项政策。


0200725162615.jpg -->

(临时搭建的“厨房”)

2017年6月12日,孙连喜带着父母去医院探病,下午4点,突然接到媳妇的电话,说岸上的简易房被镇政府用铲车给推了。“他们说我们是违章建筑。”

曾经的“在岸上先住着”为何成了违章建筑,孙连喜不清楚。“就连当时宣传的就业创业、孩子的上学,也没人来管。”他说。

“船民船民,失了船,再没有家,不就成了流民”

对于这次拆迁,记者向曾经的“李副镇长”、如今的古荥镇主任科员李灿杰进行了求证。他表示:“最开始征收渔船时确实想着让他们住在岸上,后来区里通知说岸上不让有任何建筑,所以拆了。”

对于当时所提的“随后解决”,李灿杰表示,“这个政策咱们给不了,因为没有这项政策,再说宅基地也不够。”

不过他表示,简易房被推倒后,去年古荥镇又给孙贵友一家协调了补助,“给了39万多元,已经尽力了”。

对此,孙连喜表示“确实有这个补助”,但他强调,是父母、姐姐、哥哥还有他一共这么多。“连一套小房子都换不下来,别说一大家子人。”

房塌了,父子两代上岸安家的梦也碎了。坍塌的简易房,老孙一家保留了一年时间。废墟里,曾经那块“信阳渔家菜”的招牌已经被砸成了破布,孙贵友又把它扒拉出来。在他看来,这块破布上写满了家里“最风光”的那段日子。

上岸后,老孙也曾给人当过保安。“后来由于上访,保安也不让我干了。”

失业后,“黄河英雄”常常盯着黄河很久。“船民船民,失了船,再没有家,不就成了流民。”在他和儿子看来,这些钱买走的是自己的半生漂泊,和父子两代人的谋生手段。但他们想要的其实不是钱,而是一份保障,一个家。

“船民304号”家在何方?“历史遗留问题”

从18岁开始在水上漂泊,如今整整五十年,对于老孙一家来说,“船民304号”的家在何方?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四部门就曾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对于渔民上岸安居,该文件要求:“凡能够纳入现行有关城乡住房保障政策支持范围的,优先纳入现行相关政策解决;对于无法纳入的,通过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解决”。《指导意见》同时指出:“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补助对象按长期作业地确定”。

但一张2018年5月31日由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人民政府对于孙贵友反映问题的答复给出了不同答案。该回复表示,由于孙家户籍地在息县,“不属于我辖区居民,没有相关外来渔民住房安置政策,你的诉求无政策依据,不予支持”。

省农业农村厅渔政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5年,河南省确实实施过“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一共243户,但并不包括郑州市的这部分渔民,原因是“当时要求各地市统计渔民数据,但郑州市并没有报上来任何数据。”

“渔民安置小区是一件大事,它的建设牵涉到发改委、国土等很多部门,错过了就没有统一的安置政策了。”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不管当时原因如何,老孙一家的遭遇只能归入“历史遗留问题”,建议看郑州、信阳哪个地方还有安置政策。

“踢皮球”:“惠济区把房拆了,让息县安置,你觉得合理不?”

郑州住不了,老孙一家又把目光投向了老家息县。“能在老家得到安置,也行。”7月3日,孙连喜回到身份证上的老家息县,向息县交通运输局递交了信访,并得到了受理。“受理告知书”显示,将于9月3日办结并书面答复。

虽然离答复的日子还有一段时间,但孙连喜“心急如焚”。“要不你帮我们问问?”他催促记者说。

7月24日,记者拨打了受理告知书上所留的息县交通运输局的电话。工作人员告知记者,目前息县方面没有相关的渔民安置政策。

“这样跟你说吧,这些船民在郑州市惠济区生活了大半辈子,为惠济区做了这么多年贡献。现在惠济区把人家的房子拆了,让老家给安置,你觉得合理不?”他反问道。

“为了这些船民的事情,我们的领导也和郑州这边沟通了好几次,但协调的效果不好。我们这边确实没有政策,估计到时候给他们的答复也是一样。”他强调。

对于这个结果,记者没敢告诉孙连喜,更没敢告知多次在黄河上救人、祖孙三代守着“息县城关镇船民304号”的孙贵友,因为他正在为孙辈们的上学发愁。

今年七月,托了很多关系后,孙根喜的大女儿小雨参加了高考,成绩虽然不知道如何,已经是这个家里最高学历的人。小女儿、失去听力的婷婷小学上完之后辍了学,成了和叔叔孙连喜一样的“第二高学历的人”。

对孙连喜而言,大女儿今年7岁,到了该上小学的年纪,他也不知道孩子会不会和自己一样,只能上个小学。

“现在我还是偷偷下河捞点鱼在岸边卖。有时候实在捞不住了,只能到市场上买点拿回来‘顶’一下。没办法啊,没船没网,打不住几条鱼。”

“换以前,肯定是不会这样。”他补充道。


来源: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宋迎迎/文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5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居然不能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1-14 14:51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