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应该重点关注民用技术向军用技术的转移,尤其注重船厂民船建造工法的转移。”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表示,尽管我国船舶工业在军民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足,推进军民融合示范试点有助于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军民融合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我国船舶工业军民融合实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融合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高、程度越来越深,“军转民”和“民参军”齐头并进等特点,但与其他工业领域或者其他国家军民融合情况相比,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重合度已达80%以上,特别是在许多船舶和海洋工程平台通用设计建造技术领域,技术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军民技术间的可转换性越来越强。“民用船舶建造节奏快、技术含量不低,部分拥有共性的民用技术以及培育的创新研发能力和管理模式完全可以移植、转化,这从我国学习韩国先进造船技术促使自身船舶建造效率大幅度提升的案例中可以得到印证。”胡可一认为,现阶段,要重视民用技术向军用技术的转化,尤其是通过近几年的自主研发创新,我国船厂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培育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需要把这部分资源移植转化。
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近年来,国家正积极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并建立了全国首个军民融合示范区——青岛古口镇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此,胡可一肯定了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于推进军民融合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是进一步的探索实践,示范区承载着更多推进和引领作用。通过示范区这个平台可以将一些民营企业的创新成果、科研成果及先进的技术,转化到另一个方面、层次上去应用;如果没有这个平台,就缺乏了渠道,无法进行成果转化。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从船舶本身来讲,造船企业本身就是军民结合的企业,平台本身是在的,因此,可在船舶配套领域试点军民融合示范区。”
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虽然我国船舶配套企业数量不少,但长期以来,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大部分采用引进专利技术或与国外合作方式生产,缺乏核心自主技术,竞争优势不明显。胡可一认为,军民技术在在船舶、海工平台的研发、设计、建造技术和工法等方面各有优势,在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等方面全面推进军民融合,打造良性互动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是促进船配套核心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为此,他在去年的全国两会提案中就呼吁加强船配业顶层设计,将“军民、民军双向融合”运用到推进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将“军民融合”和“一体化的科研创新平台”理念融入船舶配套业发展规划之中。
在胡可一看来,军民融合示范区建设应更着眼于区域与地方的区域性的集中。他以材料检测机构投资分散、无法形成合力为例,指出了我国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在材料整合设施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材料研究方面,目前我国跟国际上先进国家,特别是英、美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我认为需要进行区域性的整合。”胡可一说,“但目前来看,要实现高层次的统筹还是有难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