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94|回复: 0
收起左侧

由一艘元代沉船开启的新学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00300597239_d901b2f0.jpg -->

三道岗沉船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1986年4月,在欧洲掀起了一场“中国瓷风暴”,将近24万件中国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但是,欧美金主疯狂抢拍的背后,却是中国人的心酸与愤怒。因为这些文物都是一年前一个名为迈克·哈彻的盗贼在中国海域偷偷打捞偷偷运出来的。

痛定思痛,国家随即召集文物、司法及海事等各部门座谈,着手筹建中国水下考古队伍。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诞生。1989年10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条例》。

人类还无法自由进出的海底世界或许是最大的一个博物馆,每一艘当年扬帆远航的船,都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以小见大的标本。对于每一艘沉船的打捞与研究,都能再现一些信息量丰富的历史环节,填补史料的不足。

1991年开始的辽宁省绥中三道岗海域元代沉船的勘察与发掘,是我国首次完全凭借自己力量实现的一项正规的水下考古工作。这一次历时六年的水下考古发掘工作的完成,也成为我国建立起水下考古学的一个标志,同时也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六次水下考古发掘

1991年7月,辽宁省绥中县大南铺村的渔民在三道岗海域拖网捕鱼作业中,偶然打捞出一批古代瓷器和一些破碎的船板,绥中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后征集其中的585件瓷器,有白釉、白釉褐花、黑釉等类,碗、罐、瓶、盆、碟等器,初步推定为元代文物。

1991年10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的专业考古人员进驻绥中,租借了五条渔船,在当地渔民的帮助下展开调查。

打捞出的文物与当地渔民打捞出来的完全一致,一件疑为船板的木质标本经碳十四测定后,与打捞到的瓷器时代特征一致。据此初步推断,三道岗是一处元代沉船遗址。

由于特殊的海洋物理、海洋生物化学等因素制约,三道岗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先后运用、借助的技术领域涵盖航海、物探、定位、潜水、勘测、发掘和水下摄影摄像等方面。

通过连续三年正式的水下考古工作,专家们确定三道岗沉船已经成为一块不规则的长方形沉积物,局部被泥沙掩埋,木质船体已经基本朽烂无存。

1992年-1998年,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先后经历了六次水下考古发掘,最终确定沉船是一艘满载元代磁州窑瓷器和铁器的商船。船长约21米,宽约8米。从残存情况观察,原来船舱内是将铁器置于下层,瓷器覆盖在上面,所以散落的主要是瓷器。瓷器大部分是磁州窑的典型器物。

参加了现场工作的考古队员介绍说,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文物,身上大多都带有厚厚的沉积物,出水后如果不立即处理,表面那层壳就会变得坚固如铁,再难剥离下来。因此,考古队在工作站的院子里建了几个大大的水池,里面配置了三种化学溶液,用来除去每天出水文物身上那层厚厚的赘生物硬壳。

现在散落的瓷器已大多打捞出水,仅完整的磁州窑瓷器就有1000余件。对三道岗沉船的调查发掘,为宋元时期磁州窑生产和**情况、北方海上交通史、造船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便行于北方的沙船

三道岗沉没的元代船,船体差不多是方头、方尾、平底,具有那时候“沙船”的明显特征。由于它适合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遇沙不容易搁浅,所以被命名为“沙船”。

元代航行于中国北方沿海的海船主要是沙船,明清时期也是。明朝的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沙船》中说得很详细:“沙船……惟便于北洋,而不便于南洋,北洋浅南洋深也。沙船底平,不能破深水之大浪也。北洋有滚涂浪,福船、苍山船底尖,最畏此浪,沙船却不畏此。”

沙船在我国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道光年间,全国沙船总数在万艘以上,而上海就有沙船五千艘以上。

研究者称,沙船受欢迎是因为其全能性,不仅能顺风驶船,逆风也能航行,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沙船抗风性也不错,七级风能航行无碍,又能耐浪,所以沙船可以远航。

《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说,“凡海舟,元朝兴国初运米者,曰遮洋船,次者曰钻风船”。据专家考证,这两种元代主要的海上漕运船,载重量分别在70吨和40吨上下。遮洋船是平底沙船,钻风船则有平底和尖底两种说法。郑和下西洋时,船队中就有大量沙船。但是战舰都是尖底的更适合远洋的“福船”了。

元朝人曾用沙船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跨海去征服日本。当时元朝廷在长江流域调集了900多艘沙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日本,结果在日本西部的海域遇台风后几乎全军覆没,损失了一万多人。

说到元朝,一般会想这不是马上民族嘛。其实从其想要征服日本就能看出来,元朝很重视海洋。这或许与他们从东打到西横跨欧亚地盘太广有关,毕竟海运最适合贸易。

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为灭南宋,仅1270年就造战舰5000艘,1274年到1292年,又造海船9900艘。《大元海运记》记载,1285年为济州河运粮,一次造船3000艘,可见元朝造船能力之强。《元史·兵志》更是记载了元朝在江海水路设水驿站424处,共有邮递专用船5921艘。

元朝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忽必烈统一全国后便下令恢复泉州市舶司,先后在闽、浙、粤沿海建立七处市舶司,并以阿拉伯商人蒲寿庚主持泉州市舶,下诏要他招徕东南“诸番国”“往来互市,各从所欲”。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口。

习惯性化妆的瓷器

按理说,船上装了那么多瓷器,三道岗的沉船是不是一艘搞国际贸易的商船呢?研究者认为,从沉船上磁州窑瓷器的质地上看,精品较少,大部分都较为粗糙,海外贸易船的可能性很小。

要说磁州窑,那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影响范围遍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内蒙古等地,大量生产各种日用瓷器。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

磁州窑从北宋起一直到清朝都窑火不熄,它出产的瓷器最主要的特点,一是量大,二是实用。也因此不太被那些喜欢收藏的人重视,直到明朝才有专门记载。明朝曹昭所著《格古要论》记载了磁州窑产品的特点、品种、价格等,后《彰德府志》、《磁县志》等也有收录,可是就连这些本土本乡的地方志对于磁州窑的介绍也是内容寥寥。

因为磁州窑是以烧造民间日用瓷为主的窑口,器型多是寻常的碗、碟、盆、罐等常见器皿,烧成火候在一两千度左右,所以釉和胎之间的结合不是十分紧密,釉面易剥落。而且磁州窑的瓷土质量较差,一般器皿的胎土比较粗糙,所以胎土呈灰褐色自洁度不高。

缺点虽然很明显,但是难不倒智慧的劳动人民。这个办法就类似现在的美颜啦彩妆啦,底子不好可以画得好啊。磁州窑的工匠们就在不好看的胎体外面加一层化妆土,画上图案之后,再涂以透明釉,整好之后就等于把皱纹啦痤疮啦都掩盖住了。

三道岗元代沉船出水的瓷器标本共计599件。品种有白瓷(包括白地黑花或白地褐花)、黑瓷、翠蓝釉瓷三类,器型种类有盆、罐、坛、梅瓶、碗、碟、器盖等。

对于化妆,专业的说法是:白瓷胎体较厚,胎质较疏松,胎色白中略显浅黄,胎体表面被釉层覆盖的部分通常有一层白色化妆土。多数器物在化妆土上用黑、褐等颜料绘出各种纹样、图案,然后在其上施一层透明釉,形成所谓釉下“白地黑花”(或“白地褐花”)。有的则是在白瓷器的外腹施成片酱黑釉或在局部施酱黑釉点彩装饰。

环渤海沿岸航线

1975年河北磁县南开河发掘的元代至正年间的漕船出土文物中,部分磁州窑器物与绥中三道岗沉船出水的器物非常近似。不同的是一艘是运粮的漕船,一艘是装满磁州窑瓷器和磁州铁器的贸易商船。

研究者就此顺藤摸瓜,大致分析出了元朝时,磁州窑商品北运行销的路线:就是将瓷器和特产的铁锅等铁器就近装船,顺着漳水北上,经过运河进入海河,然后换装海船出海,只不过三道岗这船运气不好,遇到风暴什么的就翻了,是整个倒扣过去的那种翻船。

提到海河,就会想到直辖市天津了。在元朝的时候天津叫直沽,而且还有大、小直沽之分,小直沽是运河的终点,大直沽则是南粮北运的海运的终点。

元朝的漕运是运河和海运两种,因为都卸到天津,因此那时候天津也有个别称“军粮城”。

孙键在《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的发现》一文中说,直沽距北京仅百余公里,通过大运河等水系各通黄河、长江流域所在的广阔地域,顺海河而下连接渤海湾海上运输网,既可南下江南,又可东进辽东等地。

元代张蠢《蜕庵集》语:“一日粮船到直沽,吴婴越布满街借”即是反映了海陆交通给直沽乃至北方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据《元史》卷八十五记载,为了加强对直沽港口的管理,元政府相继设立了漕粮接运厅、临清运粮万户厅、都漕运司、镇守海口屯储亲军都指挥使司等管理机构,并在直沽港的河西务置广通仓等十余座仓储设施。

这个时代,磁州窑的产品就是通过漳水,经大运河到直沽然后入海运销往各地的。

商船入海后,要向东北地区运货的话,在元代都会走环渤海沿岸航线,也就是顺着海岸线走。至于它的目的地是哪,只怕会成为未解之谜。

环渤海沿岸航线绝不仅仅是一条渤海湾内的中国国内航线,也是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间海洋交通的重要水路之一。至于说船上的瓷器比较粗糙,这个应该无所谓。因为那个时候中国才是东亚最富最发达的,只要是中国的东西运过去那就最好的东西。

来源:辽沈晚报、聊沈客户端主任记者 李振村

学术支持、图片提供:辽宁省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7-2 04:50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