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胜利海洋钻井公司第一批奔赴天津进行DL-17井施工的31名员工已完成开钻准备工作,这是该公司今年第三支对外输出劳务的队伍。
40年前,从陆地走向海洋,胜利海洋钻井经历了痛苦的磨砺。今天,在低油价寒冬期的新形势下,他们顺应改革潮水的推动,毅然决然放下架子,汇入到闯市场、创效益的滚滚洪流中。
竞争上岗抢饭吃
前段时间,海洋钻井司4名钻井平台员工因未能通过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培训考核,不得不离开原岗位做待岗处理,这一决定也让劳动力市场内近300名职工感到“压力山大”。
该公司所属3条座底式钻井平台停工时间平均高达800天以上,严重的人员闲置和忙闲不均,给队伍管理带来较大压力和挑战,改革迫在眉睫。
从去年开始,他们开始探索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将闲置岗位人员纳入人力资源池,通过集中培训考核竞争上岗,调整充实到有工作量的平台和外委输出劳务,做到岗变薪变,工资关系随人走,200多人实现了重新上岗。
“重新上岗后,比平台待命期每个月多拿1835元,比滞留阶段每月多拿2655元工资。”胜利四号平台钻工李庆增在劳动力市场考核中脱颖而出,从待命平台去到了生产平台,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也感到了竞争的压力。
放下架子找“饭碗”
“天津陆地钻井项目为期一年,以劳务输出形式服务于2个钻井队,共输出人员62人。”项目经理高云奎已经不是第一次带队出征陆地井队了,此前,他曾经带领60多人的队伍远赴山西进行地热井和煤层气井钻井施工。
放下架子才能找到饭吃。海洋钻井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这个公司过去一直走着高端发展的路线。但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海洋钻井市场急剧萎缩,工作量减少过半,外部市场更一度锐减为零,今年仅有三分之一的平台还在生产。市场“极寒期”使得他们没有了挑剔的资本,过去不愿干不想干的活,现在都成了“香饽饽”。
先在市场竞争中活下去成了公司党委一班人的共识。痛定思痛,一系列鼓励闯市场的办法和奖励制度相继出台,一系列机构和人力资源改革方案在市场倒逼中实施。海洋钻井公司领导、机关科室下基层调研宣讲、征求意见,全员转观念、拓市场、创效益的合力不断汇聚。
2015年,他们与民企牵手,抽调62人的队伍赴山西陆地打井,还组建5个标准化班组赴黄河钻井输出劳务50人次。2016年,他们向新疆塔里木公司输出钻井工37人、运输司机6人。今年,海洋钻井公司先后与塔里木钻井公司、东营市阳光公司、科利达公司合作,输出包括会计、汽车驾驶员、钻井工等多个岗位共计80余人。近3年,海洋钻井累计向外输出劳务近300人次。
发挥优势拓市场
今年2月,海洋钻井公司与中集来福士船厂签订了总额200万元的钻井平台综合调试技术服务项目合同,负责一座300英尺钻井平台的船用系统、钻井系统调试及大型试验。过去这些只由国外专业团队掌握的核心技术,如今得到了国内最大平台建造商的青睐。
实际上,负责该项目的是新胜利五号钻井平台建造组,两条平台性能相近,作业水深相同,可以在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相互兼顾,不仅可以取长补短,还同时锻炼了队伍,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海洋石油工程到海工装备管理、技术输出,海洋钻井39年经略海洋累积的技术管理优势拓展了非油业务新领域,开辟了一片转型发展,打造高端的“蓝海”。
2016年4月,海洋钻井公司经理收到上海海洋局发来的感谢信,第二期南海区块录井技术合同完美收官。
两年多来,该项目累计创收过百万元。继与上海局成功合作后,海洋钻井地质又与马来西亚云顶集团、山西富地柳林公司签约,成功推开了国内反承包和民营企业合作的大门。
有着“国际石油工程奥林匹克赛场”的沙特,是世界石油工程竞技最为残酷的“赛场”。2014年,郭家庆等14名海洋钻井职工被选派到胜利沙特项目部工作,迈出了海洋钻井高端管理输出的第一步。
司钻出身的郭家庆,克服语言不通、设备不适应、标准不熟悉等道道难关,翻译现场资料1000余项,整改现场问题589项,终于得到了甲方的肯定,成为SP154队的第八任平台经理,并于今年7月成功竞聘成为钻井总监。而同郭家庆同批进入沙特的栾治星也成为了SP167钻井队的平台经理。
来源: 大众网东营频道 作者: 袁晟 王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