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验船师,想必大家会用“高大上”来描述这个职业。在日常的生活中,似乎我们很少能接触到这一类群体,更不会看到他们穿着厚厚的连体服汗流浃背地进出狭小船舱工作的画面。验船,一个冷门的技术活,想要了解验船师,今天我们就从一本“验船师日志”说起。
记录船检细节
记录者:徐红昌
5月17日上午10点,在嘉兴市浙北造船有限公司的会议桌旁,嘉兴市港航管理局船检科科员徐红昌拿出“验船师日志”,在本子上写下“2017年5月17日,36米沿海起重船建造检验”这句话。下笔的瞬间,意味着徐红昌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今天是船体建造检验过程中的一次巡检,报检项目是起重设备及船室设备相关内容。”采访中,徐红昌和副科长廖正勇翻阅着厚厚的一叠深蓝色图纸。核对结构形式、构件尺寸、构件材料等内容,面对繁多的数据,徐红昌和同事们都必须做到了然于心。
趁着徐红昌和廖正勇查阅图纸的间隙,记者翻看徐红昌的“验船师日志”,近50页的日志中,密密麻麻地记录着:5月16日下午、嘉禾128、舟山长白、中间检验,双向无线电池生产时间、雷达应答器有效期;5月15日下午、嘉禾82、年度检验……详细的时间安排、具体的检查细节,一本翻旧的小本子足以说明验船师的工作强度。而采访中,记者在这本日志上查看到,对本次巡检对象——浙北造船有限公司进行巡检的记录不下7次。
“走,我们去现场看看。”就在记者翻看日志的同时,徐红昌和廖正勇已经穿好厚重的连体船检服,准备出发去建造现场。
走上高近4米的悬空简易木梯,稍有不慎就有坠“楼”危险,甲板上弥漫着刺鼻的油漆味,徐红昌和廖正勇大步跨入船舱内,狭小的舱体让人望而却步。徐红昌和廖正勇借着手电筒的光亮仔细查看,徐红昌默默在本子上记下现场的进度情况。
一旁的浙北造船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建看记者不敢走进船舱,感慨道:“他们真的很辛苦,不过最苦的不是检查起重设备,而是船体建造检验时。”原来,进行船舱检查,需要钻一个直径不足50厘米的孔,抽检40多个样点,反复钻进钻出。刺鼻的气味、闷热的环境和狭小的空间,对他们来说早已习以为常。
“上次载重线与水尺做得不对,这次复检结果挺好。”从木梯上下来后,徐红昌翻开日志,对照着前几天日志中对水尺和载重线的不合格记录,安心地说,“内河船与海船建设不一样,好在及时整改到位了。”
攻克设备难题
记录者:廖正勇
这本“验船师日志”里,除了记录日常船检和日常工作外,还记录着什么?作为嘉兴市港航管理局船检科的副科长,廖正勇用它记录下了如何攻克小艇船体电力设备难题的过程。
“5月17日,下午2点,嘉兴市禾东船业有限公司,查看小艇船体电力设备优化情况。”中午时分,廖正勇和徐红昌从嘉兴市浙北造船有限公司出发,前往嘉兴市禾东船业有限公司。
说起这小艇船体电力系统难题,禾东船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乃中道出了其中症结:小艇的机舱只有约1米高,在这个不大的机舱内要放置两个主配电板和充放电板,人只能半蹲着操作,空间狭小加上环境闷热,这种分散式操作让船员烦恼不已。
“去年8月,针对这种情况,廖科和我们沟通,他提出了控制一体化的优化设计方案,你看,这个月我们开始使用新的设计。”徐乃中说。
记者在即将要完工的13米海事监督艇上看到,主配电板、充放电板统一放置在驾控台下方,通过控制台统一控制,不仅使用更加便捷,而且优化了空间。
“就像汽车发动机一样,我们把心脏分布式创新成了大脑操控式,可以说这是一个创新点,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应用更加方便。”廖正勇说。在返回办公室的途中,廖正勇郑重地在日志中作了记录:6月底,这艘新的13米海事监督艇就要投入使用了。
来源:南湖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