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工装备制造,曾一度被看作是船企转型自救的一片蓝海,但随着近年油价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它就像一柄“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海工企业头上,让众企业随时会感受到“死亡”的威胁。海工业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举步维艰。那么,中国海工企业如何挺过这段艰难岁月,从而让自己实现蝶变,成为当下业界亟待找到的答案。
回首海工业的2016,业界可谓满眼都是悲伤的眼泪。据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统计,这一年,全球共成交各类海洋工程装备81艘/座、52.3亿美元,同比分别下滑56%和53%。继2015年萎缩七成的基础上再次重度下挫,成交额不足2012年的十分之一。
对于当前中国海工业的处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经济研究中心徐晓丽说,中国海工企业的多数订单都积压在手里,没有交付出去,特别是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备、海工支持船尤其过剩。有些船厂手持十几笔订单,有一半已经建好,都交不出去,而手里还有好几条在建,更有甚者,有的船厂手里十几座平台都没人要。有业内人士说,这些企业刚刚打入市场,为了获得订单,预付款都比较低,最低甚至仅为1%。不但如此,这些被“抛弃”的产品为了防止发生损坏,每座平台一年的维护成本高达1000万美元,很多企业手里积压的六七座平台,维护成本每年就需要6000~7000万美元。海工企业不但上百亿的垫付资金被压在那里,还要承担因为弃单、延期交付所要支付的沉重维护成本,这无疑是艰难的考验。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些海工企业现在宁可赔一些钱,也希望把手里的产品卖出去。以400英尺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来讲,高峰时期售价在2亿~2.2亿美元,现在价格大概在1.4亿美元。对于船东来说,油价复苏遥遥无期,能将手里的“库存”甩出去,免去维护成本,赔点钱已经不算什么。
尽管如此,业内专家李保坤认为,中国做海工的企业,大部分都是有些实力才敢于“下海”的,所以现在大部分企业还能撑,但从一个细节就能看出中国海工企业有多么惨淡,在一些大的展览会,韩国、新加坡的海工企业还是保持参展,而中国企业已经很少见到身影。因此,抓紧去库存仍是国内企业能否扭转危机的关键。徐晓丽对此表示认同,海工企业应该出去多走走,销售订单。
尽管面临诸多现实难题,但中国向海洋强国、海运强国、造船强国挺进的步伐不会停歇。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要找准转型升级和显示需求的结合点,提高发展质量的效率。争取到2020年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世界级先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初步形成规模实力雄厚、创新实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优化的海洋工程准备工业体系,力争步入世界海洋工程准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当前,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形势严峻,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只有发挥全产业链协同效应,携手共进,才能应对当前危机。
2016年12月28日,代表我国海洋工程准备制造骨干力量、工信部首批的7家“海工白名单”企业发起,成立了中国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产业联盟(简称中国海工联盟)。中国海工装备产业联盟首届理事长、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岩峰提出:中国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产业联盟,将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目标为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强强联合,促进“产学研用融”全产业链的融合,推动深海海工装备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打造深海海工装备中国形象和中国品牌。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金鹏秘书长在成立中国海工联盟之前接受采访时建议,中国正在建设海洋强国,可以成立一个海工基金,把相关方都联系起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中国海工企业手里积压的产品,解决他们因此而造成的资金困境。他认为可以让基金先把这些平台收购,这比单个企业卖平台效果更好。尽管现在油价比较低,但是从长运来看,海洋石油开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还是有需求的,这些购买的产品顶多被放到手里“捂”一段时间,而这“捂”的能力,联盟是可以做的,对单个企业来说,一定是亏的,甚至有可能把企业拖死。他进一步解释说,这个基金可以联合上下游企业一起参与,如海工企业可以按平台投入,每个平台投入1000~2000万,金融机构、石油企业等相关方也支持一部分。不但如此,石油公司有专门的海工平台经纪人,在市场销售方面比船厂更专业,通过他们的专业力量,将平台销售出去。
还有相关业内人士建议,中国可以在南海专门规划建设一个示范油田区,在这个区域我们自己造设备、开发、投产,所有配套产品也都选用国产。这样,既能解决海工装备积压的订单问题,还能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树立自己的品牌。2015年,我国自升式钻井平台海工配套率仅为10%,总体也不会超过20%。国产海工配套装备,国外船东还不太认可。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解决海工配套率低的问题。
金鹏秘书长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在海工产品结构上,最高端的海工产品很多出自我国,比如中集来福士建造的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冰区钻井平台,这说明我国海工企业还是非常有能力的。下一步,像小型的核反应堆逐步成熟,其反应堆平台的研发,已经开始做方案论证了。如果这个项目完成,可能会开辟一条海工行业新的发展路径。更让人欣慰的是,虽然海工业当前面临诸多难题,但我们国内还是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依然保持专注和坚守,除了南北两大集团、中集来福士外,还有像振华重工继续加大技术储备,积极在高端海工装备研发项目上做准备,广州叶欣集团下功夫开发海工辅助船……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专注和坚守的企业,遇到困难不放弃、不退缩,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海工业未来的希望。曾经患上“婴儿肥”的中国海工业,正经历一场艰难蜕变。
来源:中国船检 邢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