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造船业,破茧成蝶正当时
时间:2009-4-17
南海争端的增多以及中国如何有效制控海洋国土的热议,使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话题褪去神秘色彩而变得家常起来。与此同时,航母对中国造船业的提振作用也不时通过资本市场显现出来,引领人们对中国造船业的技术提升问题展开深层面的思考。据相关媒体报道,3月下旬,中国军方高层首次公开表示中国有必要建造航空母舰后,中国股市的造船板块在随即而来的周一便领涨大盘,令业内人士颇多感慨。
在中国政府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第一次把只有44万人的造船业作为一个独立规划单列出来,这对未来中国造船业由大变强会产生什么重大影响?在中国造船业产能过剩,未来前景被人们谨慎看淡的时候,建造航母等高端海洋技术产品能否成为拉动中国造船业持续增长的一个支点?中国造船业能否通过建造航母等高端海洋技术产品提升自我,为突破船舶制造业瓶颈而有所贡献?所有这些话题的确是令人拭目以待。
“破茧”正当时?
据相关数据显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我国造船撤单量已达2000万载重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船厂去年12月新接订单只有区区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9.8%,创出年内新低,同时这也是历史上同期订单量的最低点。
经济不景气、产能过剩等种种原因使中国造船业如履薄冰,然而业内人士表示,供需等表层因素不是制约中国造船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在技术和价格之间无法上下,才是中国造船业的隐痛。
据悉,设计能力和国内配套能力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成为中国赶超日韩的绊脚石。而国内造船企业管理水平较差,在造船周期、工时费用等方面与日韩的差距明显,更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有专家把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生产型的工业设计、营销型的工业设计和策略型的工业设计。中国的船舶开发设计水平勉强可以归纳到第二阶段,有的甚至还停留在生产型设计阶段。在高科技、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和设计方面,中国专业人员短缺,储备严重不足,还无法打开市场把蛋糕做大。这一点从高科技、高附加值船的年产量就可以看出,日韩共占70%的份额,而中国仅为14%。
此外,配套设备国产化在业内的呼声一直很高,但雷声大,雨点小,国内配套能力仍然很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为40%左右,而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是95%,韩国是85%。德国、挪威等国的船用设备生产除了满足本国需要还可以大量出口。造船业是微利行业,主要作为龙头企业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但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在这方面收效甚微。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国内船厂的开发设计能力和国产设备配套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瓶颈。
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然而时不我待。有人预言,在未来20年,中日韩将继续上演新版的“三国演义”,谁占上风尚未可知。也有人表示,未来,诸侯纷争将会多极化,黑马也许会不定时地杀出。
有人认为,由于造船企业在技术、设备、信息、资源及营销等方面日趋同质化,世界造船业现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技术不再占主导地位,价格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样,发展中国家的造船业依靠价格优势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受这种趋势影响,越南正日益成为造船业新宠。目前,越南造船业已越来越受到注意和重视。有的欧洲船东已着手开发这块市场,所下的订单也是大手笔。如英国船东GRAIG投资公司就大笔融资建造15艘货船。越南等正在以更低廉的价格攫取市场份额。尽管现在还不成气候,但其发展趋势绝对不容小觑。中国能不能在这场竞争中取胜,关键取决于能不能在价格优势丧失殆尽之前破茧而出,实现质的飞跃,从此与日韩并驾齐驱。
按照相关专家的分析,建造航母等高端海洋技术产品是对中国造船业的一次大考量,技术和管理都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果以建造航母等为契机,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行业整合,加速技术研发,中国造船业也许将会在这次行业低迷期里浴火重生。
争端带来契机?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所有缔约国必须在2009年5月13日之前,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大陆架划界方案,否则其有关要求就不会得到承认。相关学者认为,2009年也许是世界海疆开始重新划定和出现重大纷争的起点。
据估计,南海油气储藏量为200亿吨,而黄海与东海油气储藏量只有77亿吨。按照1桶100美元计算,南海油气储量价值约为14万亿美元。可想而知,南海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是多么重要的条件。据相关部门统计,在南海海域开发油气田的国家每年开采出约3000多万吨的能源,受技术等相关因素制约,中国至今仍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相关专家表示,一个航空母舰编队群,包括1艘航母,60—80架战机,8—10艘驱逐舰和护卫舰以及2—3艘潜艇。撇开不得已而为之的保疆卫土的战略思路,中国如果建造航母等高端海洋技术产品,不仅可有效拉动内需扩大就业,而且可带动造船行业的产业升级,最终增强综合国力。具体而言,建造航母等可以推动整个造船行业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并拉动航空工业,对未来的整个产业的升级起到一个标志性或者样板性的作用,从而获得军事和经济上的双赢。
如何做强做大中国造船业是业内人士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人坦言,过去,靠价格优势中国造船业曾经风光一时并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造船大国;未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等因素增强,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这种优势会日渐变弱以至于荡然无存;时下,金融危机造成的船舶制造业的不景气既是中国造船业的冬眠期和休整期,更是其由大变强的契机。建造航母,既有量的规模,又有质的提升,如果中国能够自主制造出航母等高端海洋技术产品的话,中国造船业的明天将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航母等高端海洋技术产品承载着中国人振兴造船业的梦想,其中的技术挑战和管理挑战令人期待。然而正是由于它的高、精、尖,对于中国的制造能力,也有人给出质疑,认为中国对这种价格不菲而且过于复杂的产品不应过于“天真”。但中国的不少有识之士表示,中国造船业做大必须做强,做强才能做大。航母是中国人对中国造船技术充满期待的一个载体,未来,中国人需要的可以是航母,也可以是别的高端的海洋技术产品。
在金融海啸的冲击波中,确保中国造船业稳中发展是中国政府的一大要务,也是建造航母等高端海洋技术产品的必要条件。2月份,在中国政府颁布的十大振兴产业规划中,造船业豁然位列其中。目前,虽然规划细则尚未正式出台,但已有媒体透露出相关规划内容。据悉,细则共有六大部分,包括加快建立船舶产业投资基金、扩大出口船舶买方信贷规模、购买弃船可享内销远洋船政策、船厂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优惠、“弃旧造新”获贴息贷款、“资本金注入”支持兼并重组等。
依据上述内容,相关人士分析,政府旨在抓住此次船舶市场调整的时机,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研发高技术船舶和技术储备。据有关媒体报道,船舶工业振兴规划的重点任务是支持大型船舶企业集团按期履行造船合同;鼓励上下游产业集团组成战略联盟;支持造船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推进两家大型船舶集团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型造船企业”。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船舶工业应对金融危机高峰论坛”上,相关负责人表示,船舶工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思想为采取积极的信贷措施,稳定造船订单,化解金融风险,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实施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其同时指出,未来3年,中国的造船总吨数力争达到5000万吨,达到1200万马力,占全球市场30%的份额,其中高附加值的船舶占到全球市场20%的份额,海洋工程的市场占有率达到全球市场的10%。
未来的世界强国肯定是海洋强国。时下,中国造船业确实面临着如此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全面提升,迎头赶上,依靠每个中国造船人的智慧和汗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强国的梦想将会不再遥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