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79|回复: 0
收起左侧

“十二五”期间全球和中国海工产业发展回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9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很明显,我们大多数人都被海工“套牢”了。

“十二五”期间,全球海工市场走出了“过山车”般先扬后抑的行情,中国海工市场也经历了由天堂到地狱的“折翅”。疯狂的投资热潮之后是资产的“高位套牢”,产能过剩和手持订单无法交付让人如坐针毡、度日如年。但不能否认的是,在这5年里,海工产业迎来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第二次大繁荣,创纪录的订单规模一度重新激活了造船这一传统产业。
既然低迷市场短期内难以恢复,那么我们不仅要在坚守中憧憬未来,也要用幸福回忆时刻给自己希望。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心中更不会忘却曾经的美好。

全球海工产业发展现状
20160329161416.jpg -->
0160329161427.jpg -->
20160329161433.jpg -->

市场呈“前高后低”走势

“十二五”期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新接订单量达2965座(艘)、金额为2662亿美元,年均订单金额为532亿美元。2011~2013年,随着油价不断走高,全球对石油的需求也持续升温,刺激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不断走向深远海。这一阶段堪称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黄金时期”,海工装备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双双增高,年均成交金额为700亿美元,装备单价为9762万美元;2014~2015年,由于油价出现断崖式下跌,海工装备市场首当其冲受到重创,年均成交金额达284亿美元,仅为前3年均值的41%,装备单价为6923亿美元,与前三年相比,下降了近30%。

钻井装备仍然“独领风骚”

“十二五”期间,钻井装备共成交1016座(艘)、1248亿美元,占海工装备全部订单量的47%。其中,由于老旧平台的更新换代需求以及对于海洋油气开发的狂热促成了自升式钻井平台的一轮成交高潮,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成交量达到200座,成交金额为446亿美元。此外,随着油价持续飙升和近海岸油气资源日趋枯竭,油气开发逐渐向深、远海迈进,钻井船的成交量为87艘,成交金额为555亿美元。

与生产装备一般都与油气田开发计划挂钩的情况不同,钻井装备的灵活性更强。因此,在市场火爆的时候,不乏投机性订单出现。在2014~2015年市场急剧下滑之时,投机订单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大量项目遭遇脱期,甚至出现了不少撤单现象。据统计,2015年,未交付装备占比高达44%,延期项目占26%,撤单项目占比为16%。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钻井装备的未交付比例达到了57%。市场前期的火爆造成了如今的种种恶果,如何在市场中加强市场管理和风险管控,成为值得船企深度思考的问题。

油气生产储运装备表现平稳

“十二五”期间,全球生产装备共成交156座(艘)、502亿美元,占全部海工装备订单量的19%。从数量上来看,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浮式储存装置(FSO)以及穿梭油船是生产装备里成交最多的装备,占比达84%。值得注意的是,2012~2013年,FPSO接连出现高规格高价值订单,单船价值最高达到30亿美元。穿梭油船订单在经历了2012年和2013年的低谷后也出现爆发式增长,2014~2015年的订单达到17艘。

我国海工产业发展态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经济总量保持增长趋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海工船等多个优势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自2013年海工接单量跃居全球第一以来,连续3年接单量稳居全球榜首,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接单量大幅增长,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共成交222座(艘),金额为761亿美元。在2011~2013年间,随着油价持续飙升,世界海洋工程市场进入繁荣期,我国顺势而为,接单量连年增长,由2010年的8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79亿美元,年均增长74%;2014~2015年,油价出现断崖式下跌,我国海工产业发展面临异常严峻的考验,但凭借着融资能力和技术、成本方面的优势,依然接获了价值230亿美元的订单,可谓表现不俗。

“十二五”期间,我国海工装备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10年的20%增加到2015年的42%,并形成了目前中国、韩国、新加坡“三足鼎立”的态势。2011~2012年,韩国为实现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海工产业,我国市场份额受到严重挤压;2013~2015年,由于接获的大量高端装备给韩国船企的生产制造工艺带来极大挑战,我国船企趁机迎头赶上,于2013年首次坐上全球第一的宝座,并连续3年保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

接单类型日趋丰富,部分装备优势初显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油气开发装备、生产储运装备、海洋工程支援船三大领域均有涉足。尤其是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FPSO、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卸装置(FLNG)等大型主流装备领域,我国船企表现抢眼。

此外,“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物探调查船、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支持船、三用工作船、平台供应船等六大领域的接单量均位居全球首位,三用工作船更是占据了全球市场80%的份额。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领域,也力压新加坡和韩国,占有45%左右的市场份额。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但对海工市场而言,也是这5年中最为惨淡的一年。这一年里,海工领域矛盾和问题集中爆发,在商船市场低迷的同时再次给了造船业致命一击。如果说2014年只是让船厂“活得艰难”,那么2015年就是“生死攸关”的一年了。

2015年,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石油市场出现严重供应过剩。全年国际油价总体呈现一季度下跌、二季度大涨、下半年再创新低的走势。美国WTI和英国布伦特原油期货均价分别为48.79美元/桶和52.45美元/桶,同比分别下降47.8%和47.3%。
20160329161610.jpg -->
20160329161558.jpg -->
受到油价持续处于低位的影响,全球海工三大指标也表现不佳。其中,新接订单由628座、416亿美元降至204座、143亿美元,手持订单(截至2015年年底)由1566座、1851亿美元降至1173座、1490亿美元,完工交付由630座、511亿美元降至519座、365亿美元。

新接订单方面,除物探调查船订单逆势增长外,其他类型装备均出现30%~80%不等的降幅。2015年市场份额排在前三位的装备类型分别为建造支持装备、钻井装备和储存运输装备。与2014年相比,建造支持装备市场份额跃居第一,首次超过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下滑的钻井装备,生产装备市场份额保持相对稳定,以三用工作船和平台供应船为代表的支援船舶市场份额减半至10%。

手持订单方面,截至2015年年末,全球海工装备手持订单数量为1173艘(座),同比下降25%,为近5年来最低水平。钻井装备在新订单补充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手持订单数量本应大幅下降,但部分船东主动推迟接收时间,导致交付遭遇“急刹车”,钻井装备手持订单数量并未明显下滑。生产装备、储存运输装备、建造支持装备的手持订单量相较于2014年基本保持稳定。平台供应船、三用工作船等支援船舶的手持订单数量连续3年下降,为近5年来最低,部分船厂已经出现开工不足的问题。

交付方面,2015年,全球海工装备完工交付订单519份,同比下降17.6%,整个“十二五”期间订单交付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钻井装备、生产装备、储存运输装备和建造支持装备交付量分别下降38%、42%、31%和21%。不过,物探调查船和应急救助船的交付量连续两年保持增长,而支援船舶中三用工作船交付量与2014年持平,平台供应船交付量大降31%。

中国企业在2015年同样表现乏力。2015年我国海工装备市场三大指标同比均出现下降。其中,新接订单由268座、172亿美元降至97座、60亿美元,手持订单量(截止2015年底)由729座、536亿美元降至597座、484亿美元,完工交付量由219座、120亿美元降至194座、84亿美元。

2015年对韩国船企来说是危机真正开始的一年。根据韩国三大船企最新年报,2015年三大船企共亏损7.69万亿韩元。其中,现代重工亏损1.36万亿韩元,三星重工亏损1.2万亿韩元,大宇造船海洋亏损5.13万亿韩元。海工装备项目的延期、撤单、新订单减少是造成韩国船企亏损的主要原因。

在韩国三大船企中,大宇造船海洋经营最为困难。自2015年以来,大宇造船海洋净利润持续走低,受低价船舶订单和海工装备延迟交付的影响,大宇造船海洋仍然没能走出巨额亏损的阴影。2015年8月10日,该公司宣布将出售非核心产业,并进行重组,退出不重要的业务。该公司旗下风电子公司DeWind以及当地高尔夫球场运营公司FLC也被摆上“货架”,位于罗马尼亚的大宇曼加利亚重工将在新船交付完毕之后进行出售或清算。

现代重工2015年的经营恶化实际上是2014年的延续。早在2014年第三季度,现代重工就出现了1.46万亿韩元的亏损,2014年11月,该公司更是爆发了18年来的第一次罢工。 2015年,现代重工通过一系列成本削减计划,使亏损态势有所减缓。该公司2015年全年销售成本为44.7万亿韩元,销售成本减少8.6万亿韩元,同比减少16.2%,销售收入为46.2万亿韩元,同比减少12.1%;单位销售收入所需成本由1.01降至0.97,销售成本率降低了4.65%。

三星重工在2014年还曾报出1470亿韩元的净利润,2015年第二季度经营状况突变,出现1.16万亿韩元亏损,2015年全年共亏损约1.21万亿韩元。根据三星重工的财报,由于营业收入的减少和后续项目准备金的提取,导致该公司出现1.5万亿韩元税前利润损失。其中,Egina项目和Ichthys项目税前利润损失5000亿韩元;FLNG和钻井船项目的税前利润损失7000亿韩元;其他项目损失3000亿韩元。为此,三星重工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海工项目带来的压力,并将该公司旗下船舶系统制造厂出售给了子公司SEMES,从中获得了310亿韩元收益。另外,该公司在越南、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船厂扩张计划也“胎死腹中”。

新加坡则勉强守住了利润底线。新加坡两大船企2015年前三季度经营状况相对稳定,但受巴西国家石油公司腐败丑闻影响,两大船企净利润大幅下滑,去年第四季度同时报出亏损。其中,胜科海事2015年营业收入为50亿新元,同比减少14.8%;净利润为-2.71亿新元,同比减少148%(2014年净利润为5.6亿新元)。吉宝岸外与海事2015年营业收入为62.41亿新元,同比减少27.1%,净利润为4.81亿元,同比减少53.8%。

新加坡两大船企手中目前持有Sete Brasil公司的13艘海工装备订单。吉宝手持订单中有6艘钻井装备也来自Sete Brasil公司,目前其中2座平台已经送往吉宝在巴西的船厂。据了解,吉宝已经一年没有收到Sete Brasil公司针对这批钻井装备订单的任何款项,为了防止损失扩大,吉宝已经明显减缓了施工进度,并于2015年年底停止施工。同时,还为该钻井项目提取了2.3亿新元准备金。而胜科海事为Sete Brasil公司建造的钻井船项目已经提取了3.29亿新元准备金。胜科海事为此项目已经投入27亿新元,为了防止损失扩大,胜科海事已大幅度放慢建造进度,并且一直在与该客户沟通,寻找解决方案。

在海工市场形势低迷的情况下,新加坡海工企业抓住机遇,通过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业务延伸,积极提升核心竞争力。胜科海事在2015年7月将业务进行重组,把重点放在钻井平台及浮式装置、维修升级、海上平台和特种船建造等四项核心业务上。2015年8月,吉宝通过收购美国卡麦隆公司的钻井平台业务,在提升设计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售后市场的销售和服务能力。去年11月,胜科海事在新加坡大士林荫场设立东南亚最大的钢结构制作厂,以便提高制钢产能,为将来的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来自中国船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9-21 14:28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