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17|回复: 1
收起左侧

勇攀工艺高峰的“60后”: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研究员陈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9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60后,
    不前卫,不张扬。
    他们经历批判与反思,
    从而懂得坚守与信仰;
    他们经历改革与开放,
    从而懂得创新与踏实。
    他们用自己的似水年华,
    为中国成为第一造船大国奠基;
    他们用自己的无悔青春,
    成就了中国造船业实实在在的中流砥柱。
                                                       ——题记

    陈强,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研究员,造船工艺装备研发领域科研中坚。他出生于1962年。作为一名“60后”,他的身上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烙印”:有理想,有追求,政治上要求进步,工作中勤勉奋进,生活里节俭朴素。算起来,陈强与船舶工业结缘,已有30年。大学毕业后,陈强进入中华造船厂,从事设备维修与管理工作。19***,他又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入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从那时起,陈强全身心投入到造船工艺技术装备的研发事业,一做就是20多个年头。

    冰与火,这是一位科研人的坚守与热情

    作为船舶工艺装备研发的科研中坚,陈强主持过一系列先进工艺装备的总体设计与核心部件设计工作。他相信只有不断革新设计理念,才能开创一流工艺技术。
    2010年,陈强所在的团队承接了一项工艺装备新产品——“艉部作业平台”的研发任务。该装备用于大吨位舵叶和螺旋桨的安装,可有效减少大型起重设备的吊运次数和占用时间,在安装功能上也更贴近舵和桨的安装工况。
    装备设计阶段,陈强担负着机械总体方案、主顶升平台、舵叶安装平台及螺旋桨安装平台等大量繁重的设计工作。他在调研、分析国内外同类设备的优点及我国造船企业的现状基础上,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出色完成了设计任务。
    装备研制期间,陈强带领科研团队加班加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一门心思扑在图纸的设计、修改上面。装备的制造和安装期间,上海恰好撞上几十年不遇的高温天气,作业现场每天40多摄氏度的天气给安装带来了诸多困难。陈强和团队成员的衣服每天都被汗水湿透。然而气温再高、困难再大,也阻止不了陈强和团队成员的决心。他沉着冷静地指挥着作业,成为团队成员的“定心丸”。
    当制造好的设备交付位于北方的船厂调试使用时,已经是寒冬腊月。调试现场,水杯里的水已经冻成冰块。陈强穿着厚重的棉衣,有条不紊地与客户讲解设备的操作规程,丝毫看不出是一名来自南方的技术人员,俨然就是一位强悍的北方壮汉。
    火热与冰冷,考验着一名科研人的坚守与热情。在陈强和团队的努力下,“艉部作业平台项目”研制任务圆满成功。该装备使用调整过程平稳,调整就位精度高,安装作业时间短,作业劳动强度低,现场安全性好,平均每条船的舵桨安装作业减少吊车占用11工时,比原有方法降低作业时间75个工时,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同时,该产品有效节省人工成本,将人工装配由原来的8人减少至2人,成为提高造船效率、实现精度造船、节能造船的重要工艺装备。

    光与热,这是一位造船人的热忱与担当

    不待扬鞭自奋蹄。寒暑往来,陈强以吃苦耐劳、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行走在科研之路上。
    2012年年初,南方某船厂委托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定制一台艉部作业平台。这一次陈强按照船厂的需求对装备开展了量身定制,几乎将设备的液压系统、电控系统作了重新设计。
    为了将这个项目做好,2012年春节前夕,陈强亲自跑到船厂,深入生产作业现场半个多月,与现场操作人员、生产管理人员聊天、沟通,了解到对舵桨安装需求和建议的“第一手”材料。本着“技术领先、成本合理”的原则,陈强展开了重新设计。他相信,只有做到设计的不断改进,才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性的工装装备以及技术服务总方案。他将“平地造船、同步联动”的理念融入设计,对艉部作业平台的技术开展了大跨步技术升级,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作为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工艺装备研发的中流砥柱,陈强身上的担子很重,2012年上半年对于他来说,是一段异常疲劳的时期。在负责艉部作业平台技术升级的同时,他还承担着某船厂生产辅线的方案设计以及14台“三维液压顶升机”的批量定制生产任务。在顶升机生产过程中,他主导对产品开展技术改进,提出增加位移传感器的方法,使整机性能和操作性得到提升,从而实现了分段装配精度达到0.5毫米,将原人工装配1天的时间节省至2小时,大幅度缩短了装配周期。这项技术升级同时作为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的一项降本增效项目。该项目采用国产优质元件代替进口元件,使每台产品成本显著下降10%,节省了大量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这半年时间里,陈强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加班加点、通宵达旦,连一个完整的休息日都没有。再好的身体、再强的意志、再充沛的精力也抵挡不住长期高负荷的深度脑力劳动。2012年5月下旬,陈强一直咳嗽不止,医生诊断肺部有阴影,需要系统治疗。然而,他也只是下班后带着工作电脑到医院,吊了三天盐水,就继续奔赴科研生产调试一线。他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团队里的每一个年轻人,用自己的光与热,诠释者造船人对事业的热忱与担当。
    时值中国船舶工业转型发展之际,陈强用实际行动,不断践行科技创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陈强就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一位杰出代表。如果说工艺技术转型升级是一段恢弘的乐章,那么为实现转型无私奉献的陈强等科研工作者就是这一乐章的歌者。正是他们,用自己执著的追求、无悔的付出,唱出一曲曲开拓创新之歌。

chenqiang.jpg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0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苏州
又是一个陈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6-30 12:18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