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动人而具有诱惑力的词语,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切切实实地使这个词不再只是个“动人的传说”,从练好实践创新基本功到专业性科学素质养成再到个性化创新实践,充分激发、引导、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中心在这些方面“挖空心思”,形成了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理念与平台,“双桨合力,船行千里”,学生真刀真枪地在实践中“腾挪跌宕”,练就一身“真功夫”。
-->
创新:乘风远航 从外观看,“偏安一隅”的42号楼,不太起眼又有点神秘,近两年来这里的“人气儿”却逐渐旺了起来,“一到晚上更是灯火通明”,好多热衷实践创新的学生,石振强、赵小林、武昕竹他们有段时间一下课就往这跑,简直把这当成了“家”。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一部分“海洋工程多功能深水池实验室”就坐落在这里,穿过实验室的“大水池”,你会发现原来还别有“洞天”,在里间专门开辟出上下两间房间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走进去一探究竟,你就会明白其中缘由。这里好似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孵化”基地,不仅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创新实践工作区——场地、器具、材料、电脑设计调试区等物质基础和创新实践作品展示区——摆满了五颜六色、各种形状、功能的船模和海洋工程相关的模型,很多还是在一些校内外甚至是国赛中拿了大奖的作品,还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指导,其他的老师也经常过来“转转”,为学生们出出主意、引引路子。就是在这里,很多学生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化为科技创新作品。 “这里的环境宽松、自由,只要有创新的兴趣,无论是不是有立项的创新,都支持和欢迎,没有立项的创新活动使用材料都免费。”学院团委书记贾刚老师介绍说。作为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和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中心全过程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很大重视,学生们在老师的激发、引导下,创新热情高涨,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创新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在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多个高水平大学生科创赛事上屡屡获奖。 “我们这个发电浮箱的工作原理,来源于实验课上老师的启发所产生的灵感。”已经获得保研资格的武昕竹和另外3个伙伴在2013年的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上设计的作品“多体浮箱液动发电装置”获得了一等奖,“看到自己亲自动手做出来的东西,是一件很自豪的事。”在那次比赛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共有4个队获得了一等奖。 “创新实践,打开了我的思维,引领我进入了一片新天地。”大四学生赵小林和伙伴们的作品“基于潮流能发电技术的海水淡化工程船”在很多国赛中“拿奖拿到手软”,最近他又被省科技厅“相中”,免费参加了名额仅为20人的2012年黑龙江省创新方法理论(TRIZ理论)实践者培训班学习。 为了管理、组织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老师指导、帮助成立了一支学生自我管理的科技创新组织“睿思”协会,“睿思”的含义是“睿明智机,博学善思”,协会的会标是一艘乘风破浪的蓝色帆船,象征着大学生创新乘风远航。 理念:“四三二”齐步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开展实验教学的核心所在,我们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形成创新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实验教学理念体系。”中心主任冯峰教授介绍说。 从2009年中心获批建设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以来,传承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在实验教学方面积累的经验,优化结构、整合资源,以中心主任冯峰为首的实验教学团队进一步深入思考、凝练实验教学理念,形成了“建四新(新体系、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抓三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提双能(综合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理念,引入现代化学实验教学手段,改革实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中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按照兴趣养成、基础厚重、专业扎实、综合交叉、创新提高的原则,拓展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内容,采用循序渐进、“进阶”式实验教学方法和开放、互动式实验模式。将实验项目分门别类,从低到高、从基础到综合、从基本能力到综合能力培养逐级提高,形成“进阶”式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内容和难易程度“层次加深、步步登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中心把开设的90余个实验项目像菜单那样列出,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可以依据兴趣“点菜”。学生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尝试创新。这种互动与开放式实验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素质在实践中逐步养成。 中心在教学手段上引入新技术和现代化实验手段,实现了虚拟仿真教学和远程教学。学生在数字化造船实验室里,通过船舶运动仿真模拟操纵器、船舶与海洋实践综合仿真软件和系统,可以身临其境地观看、了解、学习船舶设计、制造的整个过程;数字化造船实验室还设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架设了高速光纤专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美国休斯敦“能源谷”和德州农工大学的“柔性教授”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教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国际先进的前沿知识。 在教学中,中心的教师把研究型教学的思想贯穿各级实验教学的始终,鼓励学生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结合在研课题,提炼、分解出合适的研究问题,指导学生完成演算、验证、试验和总结。一些研究内容较深入的题目已获得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立项的资助。 中心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了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为实践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以《3C-CLASS》创新实践选修课程(“创新思想激发平台(Creation)”、“网上沟通平台(Communication)”、“实验室条件预约平台(Come ture)”)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五四杯”科技创新活动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实验室和导师直接进行类似研究生阶段的科学研究,同时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专业课程,与实验研究相互促进。 平台:不只是吸引 对于去年刚读大一就参加了全国航母设计大赛的姜岸来说,入学时,黄胜教授等“大牌”教授关于船海知识的通识教育讲座激发了他对本专业和航母模型制作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激发兴趣为起点,吸引学生投入实践创新中来,然而“不只是吸引”,在学生在“兴趣激发平台”中埋下实践创新的种子后,悉心培育、呵护、引导这粒种子萌芽、成长,在“科学素质养成平台”中打好从事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基本功,有志于个性化创新与实践的学生可以进入到“创新与实践培育平台”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兴趣激发教育平台”重视零起点教育,普及专业基础知识。对入学新生进行一系列的专业通识教育,邀请国内外、校内外知名专家为本科生开设系列讲座,派他们去船厂和舰队进行认识性实习,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科学素质养成平台”是中心从“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加强学生的船舶力学基础知识教育,开设了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对本科生开设了力学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以及专业软件培训等实验项目90余项,达到科学素质的养成目的;“创新与实践培育平台”即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设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以激发学生创造与探索精神的创新与实践培育平台。3个平台之间相互关联、互为衔接和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大平台,形成重视实践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所有的科研实验室都应为教学服务,为本科生人才培养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春雨、力学基础实验室主任张洪雨均对此坚定不移。在船舶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室大平台中,有承担全校力学基础实验教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基础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以满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和实践;有国内首座循环水槽、造价昂贵的大型设备,以及供学生测试船模性能的静态、动态水池等专业实验室;还有虚拟仿真造船全过程的数字化造船实验室,这些一流的硬件平台为船舶海洋工程及相关或相通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创新实验的“十八般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