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13|回复: 1
收起左侧

张海森:谋划“十三五” 实现船舶动力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1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1958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增压式船用低速重型柴油机试制成功;1965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匹船用重型低速柴油机试车成功;1969年,我国自行设计、试制的18E390V型大功率中速柴油机成功动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三个重要时刻,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会长张海森对此如数家珍,因为这凝结着老一辈船舶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期为实现“中国船舶动力梦”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加速海洋装备发展,成为新形势下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赋予船舶工业新的历史使命。重大形势与变化,与我国船舶工业创新转型升级形成了历史***汇,对我国船舶动力行业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二次会议上,张海森回顾了中国船舶动力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史之后,对中国船舶动力在“十三五”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

为理清中国船舶动力“十三五”规划的发展思路,张海森对中国船舶动力行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SWOT分析。他认为,就外部环境而言,欧美等国先进企业基本处在产业链“微笑曲线”的两端。亚洲范围内,韩国以规模化优势以及低价倾销的方式占据了一定的船舶动力市场;日本则以集约化生产模式为基础,提升了丰富的二次开发能力,获得了一定的技术话语权。

反观中国船舶动力企业的发展现状,制造仍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整机企业规模相对而言比较小,集中度不高,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二轮配套供应链不完善,专业化水平不高,规模偏小,同质化竞争问题比较突出。同时,研发和服务方面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但张海森仍然对中国船舶动力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他指出,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全民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机遇为中国船舶动力的发展乃至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历史机遇。目前,中国船舶动力产业已初步形成船用柴油机及其配套件生产体系,生产能力日益提高,引进许可证产品的国产化率也不断提高,基本具备先进船用中速柴油机的研发能力,并初步具备低速机的研发能力,一批新产品正在开发并陆续推向市场。

张海森表示,只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的重大历史机遇,通过几个十年的努力,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船舶动力产业发展的制造强国。

“完善‘研发、制造、服务’的产业链体系,加强价值链曲线两端高附加值的研发及服务体系能力建设,打造动力板块成为‘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均衡 发展企业。”张海森这样介绍中船动力“十三五”规划的整体战略。
      “研发,面向的是未来。”张海森表示,研发即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综合研发平台,依托骨干企业现有技术中心,统筹利用板块内外资源,加强与世界先进发动机设计公司等优势科技力量合作,不断获取最新资讯和技术,高起点打造世界一流的动力研发体系,成为船用低速机核心技术的引领者、行业研发资源的管理者和研发体系建设的主导者。

制造即按照“区域化”和“产业集群”的布局概念,遵循“资源掌控,合理分工,协同运作”原则,以航海动力、陆用电站为主要产品对象,以动力集成、整套机组为供货方式,向集成解决方案供应方向发展。

服务即服务内容从备、配件销售为主逐步转向增值、保障服务,使企业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为板块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这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张海森表示,要通过研发提升制造及服务水平,要通过扩大制造规模带动研发及服务业发展;要通过服务带动品牌提升及业务发展,创造利润,反哺研发和制造,立足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链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升档提效”。

做船舶工业的“中国动力”,张海森心中有一种使命感,这份使命感,凝结在四个“始终负责”的承诺——始终对国家负责,始终对社会负责,始终对企业负责,始终对群众负责。对他而言,不忘实现“中国船舶动力梦”的初心,方得始终。

来自中国船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22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台湾高雄市
我来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9-29 01:02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