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43|回复: 0
收起左侧

2014 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中国“夺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4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28.jpg -->

      2014 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新接订单规模为416 艘/340 亿美元,出现较大程度下滑。此外,世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格局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中国以139 亿美元的订单总额位居榜首,市场份额由2013 年的24% 上升到了2014 年的41%,首次超过韩国拔得头筹;新加坡的市场份额基本保持稳定,市场份额13%,位居第二;而韩国的表现有些差强人意,仅位居第三位。中国、新加坡、韩国正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截至2014 年底,世界海工装备手持订单金额共1770 亿美元。韩国凭借前几年的积累,占据世界海工装备手持订单总额的28.4%,位居榜首。中国在近三年突飞猛进,紧随其后,占据了总金额的28.3%,位居次席。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主要以海工船以及较低附加值的海工装备为主,手持订单量达到606 座/ 艘,单位价值量较低。此外,巴西和新加坡分列第三、四位。由于2012 年巴西国油在国内大量下单订造海工装备,其海工装备手持订单金额占全球的17%。而新加坡得益于稳健的企业发展政策以及订单的准时交付,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市场份额都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韩国海工装备产业概况  

     2014 年,韩国海洋工程装备订单金额共计约41 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2%,与去年190 亿美元相比,下降了76%,韩国海工装备产业遭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 

 

      韩国在2014 年的订单成交集中在生产储运装备领域,共接获4 座生产储运装备订单,包括2 座LNG-FSRU,1 座LNG-FPSO 和1座浮式生产储运装备。伴随着钻井装备领域的整体收缩,韩国在长期占有绝对优势的钻井船领域也遭遇重创,仅由三星重工接获了2 份订单。另外三份订单由新加坡和中国获得。


       从手持订单量来看,韩国依然以504 亿美元的订单总额傲视群雄。从单位价值量来看, 韩国以约6.1 亿美元/ 座的高价值订单同样位居榜首。在海工装备市场达到巅峰状态的2011-2 0 1 3 年,韩国凭借在高附加值海工装备的强力接单——如钻井船、FPSO、FLNG 等装备的建造,以及在EPC 领域的不俗表现,积累了大量的订单。韩国船厂需要在2015 年交付47 座/ 艘海工装备,且有很多是属于钻井船、FPSO 等高端装备及FLNG 等新型装备,对于韩国海工装备产业来讲,2015 年面临比较大的交船压力。



     新加坡海工装备产业概况  

      2014 年, 新加坡海洋工程装备新接订单金额共计约43 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3%,与2013 年的84 亿美元相比下降了45%。尽管新加坡海工装备订单金额下降幅度较大,但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为稳定。 

 

      新加坡在2014 年的订单成交上主要集中于钻井装备领域,共接获12 座钻井装备订单,包括2 座钻井船和10 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其中,钻井船订单采用自主设计,或将在此领域对韩国构成有力威胁;自升式钻井平台一直新加坡的强势领域,共获得了全部33 座订单中的10 座。生产储运装备领域,新加坡获得了全部7 座FPSO 改装订单中的4 座,在FPSO 改装技术上实力雄厚,独领风骚。此外,新加坡还全球首次获得了FLSO 的改装订单,将Moss 型LNG 船改装为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拉开了浮式天然气液化装置改装的大幕。  


      总的来说,新加坡在2014 年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虽然总订单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在钻井船和FLNG 领域都实现了突破,并且在传统优势领域依然占有30%-40% 的份额,保持一个稳中有进的状态。 


      从手持订单量来看,新加坡手持订单总额为145 亿美元,全球排名第4 位。新加坡一向以交船准时而着名,吉宝曾经在2013 年成功交付了21 座钻井平台,从而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新加坡在承接订单上也是一直保持比较理性的状态,所以对于新加坡来说,并不存在很大的交船压力。从单位价值量来看,截至目前新加坡的手持订单为2.1 亿美元/ 座,在几个海工建造大国里仅次于韩国。



     中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分析  

      2014 年, 中国新接订单规模大幅回落。新接订单数量为167 艘/ 座, 同比减少52%,占全球总新接订单数量的40.1%;新接订单总金额为139 亿美元, 同比减少45.5%,占全球总新接订单金额的40.9%。

 
     按订单数量来看, 中国企业2014 年接单以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和海工程支援船舶为主, 分别占全部接单数量的46.7% 和50.3%,而油气生产储运装备接单数量较少。油气勘探开发装备接单数量为78 艘/ 座,其中主流钻井装备有22 艘/ 座,建造支持船舶有56 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钻井装备仍然是中国企业重要的接单类型,2014 年共获得14 座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5 座半潜式钻井平台订单,以及少量钻井船和钻井驳船。


    (1)产业总体规模明显扩大,多家船企争相涌入。 

 
      近年来,由于油价的不断攀升,刺激了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持续火热;再加上经济形势不明确,导致航运市场依然维持在比较低迷的状态,大部分船厂难以解决接单难的困境;此外,由于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导向,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装备研发,为海工装备建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因此,中国船企倾向于将造船的过剩产能转移到海工装备建造上来。 

 
     特别是在2013 年全球自升式钻井平台市场成交火爆的情况下,大量企业涌入这一领域,国内从事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的企业从2012 年以前的4-5 家迅速增长至10 余家。但是对于海工装备市场,价格并不是核心竞争力,设计和质量才是竞争的关键。因此,在海工市场前景广阔的形势下,仍然要警惕海工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情况的发生。  



   (2)重点企业发展领域各有侧重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市场手持订单前三名的企业分别是中集来福士、招商局重工、大连船舶重工,大连中远和上海船厂紧随其后。这五家企业在各个领域上都拥有国内领先的设计及建造实力,但是又各有侧重。中集来福士在半潜式钻井平台领域拥有较强的实力,手持订单达41 亿美元;招商局重工和大连船舶重工在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具有非常强的技术实力,手持订单分别达到了40 亿美元和26 亿美元,且大船重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SJ 系列”,利润空间进一步上升;大连中远则是在FPSO 改装建造上手持订单达到了17 亿美元;上海船厂的“Tiger 系列”钻井船也是接连获得订单,手持4 艘钻井船订单,总金额为24 亿美元。 


 
  (3)总体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利润率不高。

  
     虽然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的订单量以及订单金额上有了大幅提升,但在单价上却并不占优势。以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例,韩国手持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的平均单价为6.10 亿美元,全球的平均单价为2.29 亿美元,而我国只有2 亿美元上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韩国。此外,我国在高端装备的建造上属于空白,所接获的订单基本都属于价值量不高、建造条件成熟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以及浮式生活装置。目前基本未涉足冰区作业的钻井平台, 以及TLP、Spar、LNGFPSO等高端装备的设计制造。尤其在海工装备的高端配套领域,完全由国外巨头公司控制,造成我国海工装备产业链不成熟且未形成专业化分工,总装价值量偏小,利润较低。 

 

    不仅如此,我国在自主设计上仍很欠缺。虽然在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接单量上,我国在2013 和2014 年都超越了新加坡,但新加坡所接获订单的80% 左右都是采用自主设计,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而我国基本采用欧美设计,所得利润又进一步减少。加强自主设计研发,以及高端装备的建造能力,是目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 4)国际市场份额逐年提升,但管理模式落后、总包能力不足  


     随着研发设计水平和建造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海工装备建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市场份额也在稳步提升。2012 年,我国企业共接获海工装备订单146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2013 年,我国企业加大了接单力度,共接获255 亿美元订单,占世界份额的38%;2014 年,我国在海工装备市场大幅下滑的前提下,仍然接获了139 亿美元订单,占世界份额提高到了41%,国家市场份额逐年提升。

  
      但是,我国企业基本不具备承担总包项目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目前主要的欧美大型企业如美国McDermott、法国Technip 等具备超强的总包实力,而韩国、新加坡的主要企业也逐步进入此领域,国内企业除中海油的海油工程公司在中海油的项目中承揽总包业务外,其他企业尚不具备此能力。因此导致我国企业所获订单基本都是装备的建造订单,甚至不具备自主选择配套设备的能力,丢失了采购、工程、服务等具有高额附加值的环节,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9-22 00:58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