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大掉头难,要改变过去单纯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体量大的山东更加不易,身靠蓝海,东肩韩国,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明显,从环渤海经济圈、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再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历次变革中,山东都是大手笔、大气势,赢得全地域的联动,从定位看,区域规划虽愈加关注生态和可持续,主打的还是“资源牌”。 此次转变将“考核中占60分的地区生产总值降至25分”,新设置“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现状及改善率占40分”。充分体现了大规划从小处着眼的“执行力”。 除了环保问题是当务之急外,产能过剩、能源利用率、新政策的不接地气在刚刚过去的两会都有所反映。以问题为导向、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如何“船大稳掉头”,衔接好“大”与“小”的起承转合,是对山东新考验。 “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要走在前列,科技创新首先要走在前列。”新年伊始,山东省省长郭树清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对科技创新给出了新定位,也是山东经济新常态赋予科技工作的新使命。 如何实现“走在前列”,山东省决策者们认为,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积极开拓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途径,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首先要走在前列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指导工作时,要求山东“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到前列”。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广东、江苏、山东,主要是看怎么凤凰涅盘、腾笼换鸟,看怎么优化产业结构,怎么继续起到领头雁、火车头作用。” 在新常态下走在前列,不能再单纯以gdp论英雄,而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拔头筹,在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中获优胜;走在前列,就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增长发动机,就是要由依靠要素驱动转为更多依靠创新驱动。 为此,山东省委、省政府对17市科学发展考核作出重大调整,突出转方式调结构的分量:把考核中占60分的地区生产总值一项,被降至25分;为督促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新设置“空气细颗粒物(pm2.5)浓度现状及改善率”,占40分;同时加大了资源消耗、科技创新等指标的权重。 去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山东要在“实施创新驱动方面有新突破”。省委书记姜异康在讲话中指出:“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山东要实现由大到强、走在前列,潜力在创新,希望也在创新”。 1月22日召开的全省科技奖励大会上,郭树清省长指出:“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把科技放在突出位置。而要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从根本上说更要靠科技创新。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要走在前列,科技创新首先要走在前列。”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科技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刘为民认为,关键要进一步明确科技工作的定位,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并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为开创经济工作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 改革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 在1月9日召开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和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的两个项目共同斩获两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打破了山东省单位主持完成的成果连续四年无缘国家科技一等奖的局面。振奋之余,人们看到了改革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新景观。 2014年以来,山东科技工作聚焦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实施“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高层次科技创新支持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重点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试运行准备工作,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建,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全面布局推进科技计划和科研项目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科技创新驱动力得到增强。 ——按照坚持以结构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科技经济加速融合。 ——更加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强化前沿基础研究,省级财政资金用于基础研究经费翻一番,达到一亿元;大力实施山东省科技人才推进计划,推动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提高。有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农业和民生科技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 2014年,山东科技工作“改革”与“创新”并行,“希望”和“超越”并举。这一年,在山东经济的转型爬坡过程中——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实现产值44900亿元,同比增长13.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预计达到31.4%,比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创新驱动作用逐步明显。 这一年,在鼓励科研、全民创新的氛围中——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3%。国内发明专利授权达10538件,同比增长18.2%;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3.59件,提前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要达到3.3件的目标。 这一年,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碰撞融合中——山东登记技术合同17474项,成交金额269亿元,同比增长42.6%。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2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参与完成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实现新突破。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前6位,继续稳居“第一梯队”。 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1月5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技术入股西王特钢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山东技术中心、山东省淀粉糖加工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西王集团举行。西王特钢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此次深度合作开辟了科技合作的新模式,更重要的是,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以独立开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十项技术入股西王特钢,成为香港上市公司——西王特钢的新股东。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山东积极探索技术入股等科技合作新模式,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按照要求,2015年山东科技的主要工作目标是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4%左右,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3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比提高到32%以上,比年初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0%以上,技术市场交易额同比提高18%以上,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显着增强。 新常态下,山东经济走在前列,科技工作如何争当排头兵。在刘为民厅长看来,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继续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力度。工作中要深入谋划全省科技工作宏观布局,做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开拓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途径;加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力度,突破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创新主体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创新要素国际国内流动;深入推进科技人才服务体制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改革,要从思想领域认识、把握和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要走在前列,必须有更高的工作标准、更严格的要求。为此,刘为民指出,科技工作是一项推动创新的事业,推动科技创新首先要创新做好科技工作。要不断适应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将坚持创新贯穿科技工作始终,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新形势下驾驭科技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