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历史上看,造船业的周期往往是伴随航运周期出现的,而后者则受到全球宏观经济以及能源供求的重大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从景气高峰跌落后,衰退时间都持续了4-5年之久,这期间无论是船厂还是船东都生存艰难。
●1956年-1960年:1956年6月,苏伊士运河关闭,油轮费率国际指数在1956年12月由62点上升到456点,而在1957年2月达到油轮市场的最高峰期。许多人认为这个市场热潮会持续四年,直到埃及重开苏伊士运河。但是,苏伊士运河在1957年4月重开,而美国经济也在此时开始突然衰退,结果是油轮指数全面崩溃,跌到60点,而且持续四年之久。</P>
●1960年-1973年:60年代,海运贸易处于上升期,油轮需求也很大。石油巨头和日本贸易行都希望通过外包航运减低他们的运输费用。新一代的船东从租家那里取得租约,主要是石油和钢铁业务,由商业银行出面担保并以租约作抵押,市场一度非常繁荣。但是到了70年代,贸易上升变缓,新船却继续大量下水。1973年爆发石油危机,令油轮需求几乎停顿。1977年油轮船队上升到3.5亿载重吨,但需求仅为2.5亿载重吨,供求关系严重脱节。</P>
●1979年-80年代:70年代末造船市场刚刚出现回复,1979年又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随之引起世界石油贸易的崩溃。这一切再度给全球造船业以重创,1986年衰退期降到谷底。</P>
●1997年-2001年:90年代市场逐步复苏,船队吨位供过于求的局面在1997年得到改善,自70年代供求差距出现后25年来首次求大于供。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911”事件,令国际贸易量骤减,波及国际航运市场,导致船舶市场需求下降,世界造船业落入低谷。2002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和繁荣,国际贸易规模扩张,拉动海运物流量大幅增加,牵动国际船舶市场对新船的订购量扩大,国际航运市场和造船业呈现出罕见繁荣景象。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