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瞄准市场 投入实践
1999年11月发生的山东烟台特大海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大海难。海难发生后,国家交通部出台规定:国内船舶也必须装载“黑匣子”。这次海难让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兰信)创始人申万秋至今记忆犹新,因为从此以后,他的工作就一直没有离开船用“黑匣子”。
同飞机上的“黑匣子”一样,为客观记录船舶航行过程中的数据,船舶上的“黑匣子”也用于事故分析和调查。交通部规定出台后,申万秋立即意识到这个市场的广阔前景,经过调研,申万秋和他的同学魏法军发现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国际上也仅有几家企业刚开始涉足。
于是,北京海兰信数据记录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起步时,分任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申万秋和魏法军还只有些想法,连技术原理还都处于摸索阶段。在产品没有成熟之前,最初的100万元支撑着海兰信走了一年时间。此后,靠着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基金和中远集团的帮助,海兰信又撑了一年。2003年初,正当海兰信资金再次快要告罄之时,深圳一家企业看中了海兰信的清华背景,向其投资了近300万元。“那时的每笔钱都很珍贵,是活命的钱。”申万秋说。
这300万元资金到位是海兰信的一个转折点,此后首钢又向其投资600多万元,从此海兰信走出了靠吸引投资发展的阶段。2003年,海兰信的船舶“黑匣子”成为第一家通过国际认证的“国货”,这标志着海兰信的产品具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资格。
立足国内 走向世界
2003年底,海兰信获得了中远集团的第一个合同,为中远的三条船装“黑匣子”,金额近200万元。然而,由于产品特性的原因,此时海兰信的“黑匣子”虽然达到了技术标准,但要真正形成产品还存在很多问题。而当“黑匣子”报警需要维修时,由于远洋轮船满世界航行,海兰信需要一些国际合作伙伴帮助给用户提供服务。也就是说,安装远洋船舶产品,一定要能够随时随地提供维修等相关服务,否则根本不会有买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兰信决定着手建立全球服务网络。可是,作为一家成立不久的公司,海兰信还没有这个资金实力直接组建网络,于是,申万秋想到了寻找国际合作伙伴。
2004年,海兰信通过与国际著名企业集团瑞典Consilium公司合作,共享其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船企的全球服务网,从而打开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如今,海兰信的“黑匣子”已经出口希腊、丹麦、印度、新加坡、韩国等10多个国家。
“但是,中国的船舶企业要真正占领国际市场,必须要有自己的全球服务网。”申万秋介绍说,从去年年初起,海兰信已经开始实施新的发展战略,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自己的全球服务网,并让所有希望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共享。
拓展市场 破浪前行
2006年,国产船用“黑匣子”在中国市场上占有率位居第一,把多年居于垄断地位的欧洲和日韩企业“比”下去了。实现国产“黑匣子”达到占有率35%的“老大”地位的,正是海兰信。2007年,海兰信销售收入将逾1亿元,利润超过1200万元。一连串的数据表明,海兰信已经成为我国船舶电子行业的领头羊,同时也显示出了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国内领先之后,海兰信更是借助国际合作,向更广阔的船舶电子配套产业进军,尝试不断拓展产品线。“仅有黑匣子是不够的,我们要不断地拓展产品线。已引进的产品包括计程仪、VDR,计划引进的产品有雷达、报警系统、电子海图、AIS等。”申万秋说。
此外,海兰信还与中远集团、大连海事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分别联合承担了两个“863计划”重要项目——国际货物运输管理在线监控系统和船舶压载水处理设备的研发。“这两个项目产品将来国内每条船都要装,也是我们未来几年的长线产品,要花很大精力投入。”可以预见,已经扬帆启航的海兰信将在船舶电子配件领域中继续破浪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