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促进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快提质增效步伐,日前,山东省发布了《山东船舶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各主要经济指标与国内造船先进省份的差距缩小;到2020年,形成结构更加优化、技术更加先进、优势更加突出、竞争力显著增强、具有山东特色的产业格局。
据了解,2013年,山东省船舶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2.6亿元、利润32.9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1.62倍、1.52倍,年均分别增长13%、11%,均由全国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造船完工量328万载重吨,是2009年的3.26倍,由全国第六位上升至第五位。目前,山东省船舶行业逐步形成了青岛大型船舶、烟台海工装备、威海中小型船舶三大产业基地,青岛、威海还被确定为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同时,该省船舶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其中大型豪华客滚船、远洋渔船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在80%以上;成功交付国内最大的88米双体豪华游艇及钢铝复合结构游艇;改装的“中华泰山”号豪华邮轮于今年8月份运营;半潜式深水海洋平台已成功打入北欧、南美等区域市场,现手持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20%以上。此外,该省还有各类创新平台25个,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重点实验室3个,9所院校设立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基础研究及人才培养得到加强。
虽然近年来山东省船舶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在企业结构、产业配套、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建造技术能力不强,生产效率总体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带动力不强,缺乏大型企业集团,研发设计力量薄弱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该方案提出,在技术水平方面,到2017年,大型造船企业基本建立现代造船模式,造船效率显著提升,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100%、分段无余量制造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大型造船企业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在结构调整方面,到2017年,产能利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高端船舶比重大幅提升,海工装备优势更加突出,游艇制造成为亮点,本地化配套率提升10~15个百分点。在研发创新方面,到2017年,服务于全行业各领域的研发设计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具备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到2020年,形成2~3个具备自主设计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山东船舶及海工装备品牌,基本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该方案提出,山东省船舶工业要适应航运市场和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市场导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加快推进协同创新,提升自主设计能力,努力掌握设计话语权。做优做强船舶制造业,着力打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新高地,积极培育发展游艇制造业,着力提高本地化配套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配套齐全、技术先进、环境友好、有山东特色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
为了确保实现发展目标,该方案提出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集团、推动建立首台(套)产品风险补偿机制、建立科研项目评估及奖励机制、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等保障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