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67|回复: 0
收起左侧

造船白名单能否提高中国造船业竞争力创新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9月3日工信部发布了第一批51家符合《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下称《条件》)的船厂名单,也就是所谓的白名单。
        虽说是第一批,但并没有人告诉大家还有几批,每批有多少家。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对2014年上半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统计,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有1485家,其中包括船舶制造企业、船舶配套企业、船舶修理企业。2013年全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统计结果是1664家,中小企业1541家,其中船舶制造中小企业717家。尽管对“规模以上”和“中小企业”的定义不甚明确,但数量巨大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那么大的样本,用人工审核的办法来推出白名单制度,并提出“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在效率和资源分配上是否合理、合适?在不公开的评审机制下,又如何保证白名单的公正和公平?
        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当对违法、失信企业采取黑名单制度,或对法律禁止、政策不鼓励的行业采用负面清单的做法。2014年6月4日,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要求,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强调了简政放权、依法监管、公正透明、权责统一、社会共治的原则,并提出制定国家版负面清单。在这方面,上海市政府在自贸区建立的负面清单模式,商务部已经确认将总结相关经验,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政府在向负面清单模式靠拢。
        事实上,各大船级社对船厂都有技术指标的评级,各专业船舶融资银行也有自己的标准,无需政府花费大量公帑来为企业“操心”。退一步说,不管谁来做这份名单,就制定白名单本身来说,企业的技术和经营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又如何保证可持续的监管呢?
        《条件》指出:“地方各级船舶工业行业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总公司每年要对本地区或所属企业执行规范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公告企业进行抽查。”把任务布置给了地方政府和央企集团总公司。那么,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央企集团总公司是否有这个能力和财力去做这项工作呢?
        这里的地方政府部门指的应该是省市级的经信委,而经信委在专业上不具备对造船行业的判断能力,更缺乏信息渠道,怎么来担负起监管的责任?央企集团总公司自己管自己的“儿子”,能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吗?白名单如果做不到及时更新,公平、公正、公开,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看到,《条件》的主要指标分为基本要求、生产设施、设备和计量检测要求、建造技术能力要求、技术创新和产品要求、人员要求、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安全生产、节能环保、职业健康和社会责任要求。其中基本要求第七条要求申请人具有生产场所用地长期合法土地使用权,而什么叫“长期”?并没有明确定义,这就可能对土地使用权即将达到临界点的船厂造成困扰。另外,要求生产用地面积应与企业的生产规模相适应。那么如果一家生产用地很小但生产规模很大的船厂,向一家生产用地很大但生产规模很小的船厂租借几年场地以完成手持订单,那么这两家都有可能不符合基本要求。一家船厂一般不会对所有船型都擅长,而各种船型在航运市场上的起伏不可能同步,所以船厂的接单能力会因市场因素发生转变。本来两家船厂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互通有无,在《规范》的要求下却会两败俱伤。
        另外一项要求是:“企业应具有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具有省级及以上部门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年度研发经费投入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2%。”在此笔者要问,一家船厂的研发和创新能力难道是靠某个行政级别的部门认定的吗?即将成为美国史上最大规模IPO的阿里巴巴,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也是政府部门规定的吗?退一步说,一家船厂为什么一定要有研发和创新能力?为什么不能购买创新产品,为什么不能雇佣外脑(咨询公司)去获得这种能力?对中小船厂来说,在市场上购买性价比最好的产品,远比自己去养一个研发部门要有效、经济得多。
        对企业的人员要求,如果企业按《条件》要求去建立“发展规划、经济分析、风险控制、市场营销等队伍”,那是一家何其臃肿的大而全的企业啊!
        至于质量保证体系要求、安全生产、节能环保、职业健康和社会责任要求,是企业应尽职责,每家企业都应该按法律或行业规范遵守执行,也有各个相关部门监管企业的执行情况,而且应该是连续不断的监管。
        制定白名单的目的是引导资源配置流向优质企业,也就是说,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都将向入围船厂倾斜,而未入围的中小企业将面临融资枯竭和得不到政府扶持的困境。从第一批入围的51家企业来看,绝大多数都是“高大上”的名厂,尤其是国企大厂,其实这些船厂哪怕不进名单,也照样能获得业界和银行界的认同。而那些中小企业的“饿汉”,未必是病夫,未必就该死,尤其是那些正在婴儿期的中小船厂,可能正是充满活力和潜力的明日之星,是政府应该引导资本流向的地方。
        笔者以为,中国造船工业近十年来之所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造船国企之所以没有像航运国企那样虚弱萎靡,恰恰是因为中国造船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正是有那么一群野心勃勃的造船民企在后面拼命追赶,造船国企才不敢懈怠,才有了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2-13 21:06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