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造船厂到2011年的订单全满,有如此佳绩,得益于亚洲经济长达10年的繁荣,长三角造船业更是从中获益匪浅。
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暴下,船东取消订单、贸易放缓、银行不再为船舶订单提供融资以及全球大宗商品航运成本基准指数——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4个月内骤跌75%……不利因素似乎一夕间全都扑面而来,长三角船企是否能熬过去,他们又有何应对措施呢?
根据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造船业的“十一五”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江苏造船产能将达到700万载重吨,浙江的目标接近1000万载重吨,上海则计划在2010年将造船能力提升至1000万载重吨。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造船产量将占我国造船市场的60%左右。
可以说,长三角造船业的远景是光明的。但是,眼下却也必须面临全球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冲击。
“亚洲造船企业面临需求骤减的局面,可能因此造成部分船厂破产。”某证券研究所造船业分析师对记者说,“银行正退出新船融资业务,在全球经济前景不确定的时期,长三角造船业是否能按原先的计划高速发展,也存在不小变数。”
除此之外,国际造船市场价格大幅回落、人民币汇率上升、劳动力价格上涨、造船业新标准等因素都将对长三角造船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在此情形之下,有所变化将是最好的防范。”这位分析师说。
南通:
着力提高本土化配套率
今年8月,南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新加坡吉宝岸外与海事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吉宝(南通)船厂有限公司在南通市港闸区正式开业。二是南通熔盛重工与世界矿业巨头淡水河谷签订了总吨位480万载重吨的矿砂船合同,创下全球最大单笔造船订单纪录。世界知名的船级社和国际权威认证机构挪威船级社担任了此次合约的船检方。
“如今像江苏熔盛重工这样的南通造船企业开创中国造船业新纪录已经成为常态。”南通市政府的一位负责人在9月底召开的“港口经济洽谈会”上这样表示,南通市规模以上船舶企业手持订单超过3000万载重吨,生产计划已排至2012年。
如此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否会受到金融风暴的冲击呢?分析师认为,南通造船业的优势是实力雄厚,英国劳氏船级社、挪威船级社、德国劳氏船级社、意大利船级社、美国船级社等一批世界著名船级社已竞相登陆。同时,南通新开工项目的典型特征是船型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其中有1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7.55万吨冰区加强型散货船、15.6万吨苏伊士型油船等一批新船型。
当然,南通造船业也有薄弱之处。“当务之急,南通船舶修造行业发展将着力提高船舶本土化配套率,研发柴油发电机组、电子电控设备、雷达、导航系统等;此外,采用生产许可证方式引进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船用配套件,实现本土化生产。”上述分析师说。
这种看法得到了专家的认同。在近日于德国汉堡举行的“中国船舶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内外专家们纷纷表示,提升中国国内船舶配套产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已经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舟山: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
位于舟山市的扬帆集团总资产22.9亿元,年造船能力42万载重吨,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均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长三角地区造船业发展,像扬帆集团这样的企业无疑能吸引到外资关注的目光。今年初,美国高盛集团下属的Phereclus公司完成对扬帆集团的溢价收购。
不仅高盛集团,近10年来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造船业的势头越来越猛。
作为世界造船大户的日本与韩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高企的劳动力成本使日韩船企苦不堪言,适时向外转移一些项目成了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而此时,中国正在大力发展造船工业,正好填补了日韩船企的需求,互惠互利的愿望使双方迅速走到了一起。
但是,日韩船企向我们转移的不少项目并没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这一点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此,分析师认为,外资在中国的一些项目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不仅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占用了大量宝贵的沿海、近海土地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如船体分段焊接加工生产项目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舟山船企,应该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拓宽船舶工业发展空间。重点引进境外设计制造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和专业人才,并且有针对性地消除船舶工业中的薄弱环节,充实产业发展力量。”这位分析师表示。
皖江沿岸:
长三角船舶产业转移新区
安徽八百里皖江沿线,规模庞大的造船业正在崛起。据报道,目前入驻安徽无为、枞阳船舶工业园的造船企业已达13家,主要以建造沿海散货船为主,最大吨位达两万吨。在巢湖市的无为县二坝镇,民营造船厂鳞次栉比,已然是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船舶工业园,目前在建船舶76艘,大部分为5000吨级,万吨级船舶12艘。这些船厂,绝大多数来自苏、浙、沪、闽。
无为最大造船企业——五洲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在二坝船舶工业园近日正式投产。这家造船厂年造船能力可达40万吨以上,已经开始建设11艘散货船。同样在二坝船舶工业园,今年初投产的远洋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明年上半年的订单已排满。
面对全球造船企业遭遇新船订单量下滑的不利局面,安徽新兴的造船产业基地是否将受到冲击?这位没有透露姓名的造船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国内船企正在积极寻找对策。新船高峰需求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船舶修理的兴盛即将来临,借助港口优势实行船舶组装产业与配套产业集群式发展,是一条值得内地新兴造船企业借鉴的发展模式。(来源:国际金融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