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7月25日和2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薇海山区,进行了2014年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5航次)第一航段的最后两次预定下潜任务。
自7月16日在采薇海山区开展首次下潜作业以来,“蛟龙”号11天内在海山的不同区域完成了8次下潜作业,体现了潜水器高强度连续作业的能力。通过这8次下潜作业以及去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在该区域的下潜作业,科学家详细解剖了采薇海山区,对采薇海山东、西、南、北四面的巨型底栖生物及其分布规律有了详细了解,履行了国际义务。据介绍,该区域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优势类群是海绵动物,主要分布在采薇海山的南、西、北三面。采薇海山东面的优势类群主要以珊瑚为主,海蛇尾、海百合和鱼类也是数量比较多的类群。在3000~1500米水深段,底层海流和地形是控制底栖生物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在下潜作业结束之际,现场总指挥刘峰总结认为,在整个第一航段,“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本体技术状态稳定,未出现新的技术故障,相关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通过加强维护保养,布放回收系统技术状态稳定;船舶各部门拼搏奉献,确保了船舶正常运转,有力保证了本航段有关任务的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