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约着国内几大制造业龙头企业资产整合并推向资本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核心军工资产市场化,随着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重工)军工总装业务注入上市公司这一宏大计划的启动而有望迎来根本性转机。
被形容为“资本市场的重大无先例事项”的漫长停牌期过后,中国重工于9月10日晚间发布复牌公告,宣布将定向增发不超过22.08亿股,共募资84.8亿元,将被注入超大型水面舰船、大中型水面舰船、常规潜艇、大型登陆舰等军工重大装备总装的生产设计及总装业务及相关资产。
虽然中国重工仍然需要等待监管机构和股东批准本次定向增发的相关事宜,但正如一位接近中国重工的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表述的,“既然已经将计划拿到台面上来,说明政策层面肯定已经有所准备,但这其中还面临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碍,前景很好但也不能盲目乐观。”
核心资产注入
中国重工此次拟募集的不超过84.8亿元资金中,有32.7亿元是计划用来收购大连船舶重工(位置 评论 新闻)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和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武船集团)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及资产。而目前已经入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其改装工作正是由大船集团牵头,武船集团则亦有参与其中。而这两家企业也是中国海军舰船装备的主要供应商。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相关消息一出,中国重工“融资造航母”的说法便不胫而走,从而引发市场以及舆论对企业的热情追捧。
从今年上半年业绩看,因为受到经济大势以及航运业持续低迷态势的影响,中国重工的营收同比下降了13.95%,净利润则同比大幅度下降43.4%。
不仅仅是中国重工,中国的造船业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均面临着相当大的困境,不少中小型企业转型或倒闭,一些大型的企业也在困境中挣扎并寻求出路,比如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在今年上半年便净亏12.63亿元,陷入破产传言之中。
而中国重工尽管手握海军装备升级换代需求的大好机遇,但此前一直受限于军工资产在上市融资方面存在诸多政策壁垒,因而导致核心资产难以注入到上市公司,因而无法实现企业资产的整合及优化。
因此军品业务在中国重工的总体业务比重中始终难以提升份额。根据HwabaoSecurities披露的相关信息显示,军品业务目前占中国重工总体业务比重仅仅为8.3%。
民用业务的比重偏大,受行业周期影响从而对集团总体收入造成了更进一步的影响,从而间接对军品业务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阻滞。
“未来民船业务的占比会逐年下降,军工军贸业务、海洋经济业务、能源经济等业务的占比将稳定在80%以上,”中国重工副总兼董事会秘书郭同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
“军转民是趋势,如果单纯依靠国家投入来发展军工,效率不高且不够灵活,资本以及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国际关系研究机构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特别是中国在经过长期的蛰伏之后,不管是国际角色还是国力都已经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应的就要求各方面实力适应这种变化,这其中军事实力的跃升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国务院7月底印发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便明确提出要“完善船舶工业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正因为领海争端长期存在并愈演愈烈,中国海军在军事准备上的升级换代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加速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