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成交量虽然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各国竞争依然激烈,其中,韩国保持着领先位置,新加坡受到挑战,中国则迈出了海工装备发展的重要一步。
-->
●海工装备市场成交仍处较高水平
市场成交回落但仍处高位
2013年,全球海洋油气钻采装备市场成交额为524亿美元,比2012年的706亿美元下降了26%。其中,钻井装备订单总额为282亿美元,同比下降24%;生产装备订单金额为127亿美元,同比增长59%。虽然对比2012年的成交井喷,2013年全球海洋油气钻采装备成交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但从历史来看,仍处于较高水平。
钻井装备是成交主力
2013年,全球钻井装备订单规模为95艘/座,总价值282亿美元,在海工装备总成交中占据较大比重。其中自升式平台订单大幅增长,成为市场成交主力,为68座/159亿美元,远超2012年。这是由于一方面,目前全球共有216座自升式钻井平台工作年限超过30年,约占现役总量的50%,更新替代需求大量释放;另一方面,短期内近海油气开发有较大潜力,促进了2013年以来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的大幅增长。
半潜式钻井平台成交走势与2012年基本持平。
钻井船在2012年成交高峰后出现较大幅度回落,订单规模为11艘/64亿美元,与2012年反差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2012年曾经订造大量钻井船的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大幅减小了此类装备的订造力度,加上前几年订造的钻井船陆续交付,市场短期需求已趋于饱和。
FPSO出现高额订单
2013年,生产装备(含各类生产平台及上部模块)成交金额为127亿美元。其中FPSO新建和改装订单规模合计为12艘/56亿美元,占生产装备成交半壁江山,并接连出现高规格高价值订单。此外,并未出现大型浮式LNG装置订单,仅有3艘/8亿美元LNG-FSRU订单。张力腿平台订单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重现市场,产生两座新建TLP订单。
●各国竞争更加激烈
2013年,韩国、中国、新加坡分列世界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前三位,市场份额分别占全球42%、24%、18%。其中,韩国继续垄断高端装备领域,钻井船、FPSO等高价值订单占总额的一半左右;中国在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表现突出,订单总额方面首次超过新加坡,跃居第二;新加坡的市场份额出现了一定下滑,但新加坡在海工装备的自主设计上有着绝对优势,不可小觑;此外,美国与挪威垄断着水下生产系统市场,巴西等资源大国表现不佳。
韩国:
坚持高端路线 布局全面发展
韩国三大海工巨头––三星重工、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海洋纷纷整合和壮大各自海工研发机构,韩国政府和金融界也纷纷采取措施积极支持国内海工行业发展。韩国贸易、工业与能源部(MOTIE)发布《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方案(2013-2017)》,制定了包括提高本土化配套、实现自主设计、培养海洋装备服务产业等在内的未来5年重点推进政策任务。从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大力支持,为韩国海工产业的发展注入强势动力。
韩国在高端装备之路上牢牢占据浮式LNG装备、钻井船的市场,并积极开拓其他高端装备领域,在高规格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平台领域也强力参与竞争。在高规格自升式钻井平台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其中三星重工获得2座共13亿美元的高规格CJ70型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单价高达6.5亿美元,价格不仅远超一般规格自升式钻井平台(单价约2亿美元),甚至已经超过了钻井船的均价(单价5~6亿美元)。大宇造船海洋自1983年以来首次获得大型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单价同样高达5.3亿美元。
新加坡:
传统地位受到挑战优势领域遭遇竞争
传统海工强国新加坡去年遭遇了中国的激烈竞争,在传统的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被中国企业抢走不少订单,除去胜科海事所接获的一座6亿美元高端订单,其余全为单价2亿美元左右的普通平台;在其传统优势领域FPSO改装以及平台升级上,只承接了3份订单,共2.5亿美元;此外,在钻井船领域受市场需求和综合竞争力因素的影响下无订单收获(2012年接获7艘/56.31亿美元),也是导致其在2013年订单大幅缩减的因素之一。
欧美:
青睐水下设备 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欧美国家集中于高端装备的设计制造。巴西的海工建造市场订单来源过分依赖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在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海工装备建造计划井喷收势后国内需求不足,无法确保订单来源的持续性;目前巴西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同时巴西海工产业尚未在世界市场形成竞争力,导致市场份额急剧下降。与前两年相比,2013年巴西、日本、阿联酋、俄罗斯等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大幅缩减。
●我国海工装备快速发展
2013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迎来了重要的里程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全年共接获海洋工程装备订单首次超越新加坡,跃居全球第二,创历史新高。2013年我国海工装备无论从订单总额方面还是市场占有率方面都实现了大幅增长。
近年来,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持续火热;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导向,为海工装备建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我国船企渐渐倾向于将造船的过剩产能转移到海工装备建造上来。
2013年,我国在主流装备以及辅助装备上,均有所斩获。尤其在自升式钻井平台领域,表现亮眼,在全球自升式钻井平台接单竞争中拔得头筹。从订单量上看,中国企业共承接了全球68个订单中的37个,占自升式钻井平台全球订单量的54%;从订单金额来看,接获订单总值约77亿美元,占全球订单总额的48%,力压取得36%订单金额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传统建造强国新加坡。
此外,在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浮式生活装置的接单量和接单金额上也都排在全球首位。
虽然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的订单量以及订单金额上有了大幅提升,但在单价上却并不占优势,在自主设计上仍存在缺陷。虽然在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接单量上,超越了新加坡,但新加坡所接获订单的76%左右都是采用自主设计,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而我国基本采用欧美设计,所得利润又进一步减少。因此,加强自主设计研发,以及高端装备的建造能力,是目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
●总结
短期来看,欧美高端设备总包和设计研发领域的垄断难以打破,韩国在海洋工程装备建造行业的领导地位也很难撼动,新加坡和中国对中低端装备建造领域的市场争夺将会延续。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下,各国均试图在保持现有市场地位的前提下发力高价值、高利润装备领域。经历多年的成长,中国海工装备建造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但实现低端向高端的转型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技术创新与积累过程。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一段时间后国内可能出现海洋工程装备的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现象。从国家角度来讲,需要进一步布局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持续性发展;从企业角度来讲,需要在深入分析自身优势及特征的基础上,找准自身定位,不断实现细分领域的技术、经验及业绩积累,逐步形成核心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