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薄弱 配套能力差 发展制约大
三“短板”制约船舶工业
“现在,烟台船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只能列全省第三,除少数骨干企业外,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日前,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尽管我市船舶工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其中还有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基础薄弱、配套能力差、发展制约大等三个方面。
船舶工业是技术、资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地理条件、工业基础等多方面看,我市具备了加快发展船舶工业的基础和条件。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市船舶工业及其配套产业成绩卓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这种条件和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船舶工业依然存在许多弱点和不足。
其一,基础相对薄弱。我市船舶工业起步晚、规模小,企业实力弱。从省内看,我市2007年规模以上船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省第三,列青岛(60亿元)、威海(53亿元)之后。从企业实力看,我市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7户,其中最大的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10.6亿元,青岛市过亿元的6户,但最大的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达到17.6亿元;威海市过亿元的7户,最大的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达到12.1亿元。而且,我市船舶制造企业除少数骨干外,大部分规模小,工艺手段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其二,产业配套能力差。调查显示,我市17家船舶配套企业,均不是专业配套企业,企业数量少、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含量较低,且均未形成规模。同时,我市采用的船舶配套产品主要来自国外和江浙及大连等地,本地配套产品极少,船舶制造业积聚发展的氛围薄弱,增加了船舶制造企业的采购成本和供货周期。
其三,发展制约大。这主要体现在融资担保难和政策、管理制约大两个方面。船舶制造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需求量大,运转周期长,受银行贷款条件限制,我市船舶制造企业,都存在着融资难、担保难,特别是出口船舶履约保函开具难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船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目前国家对于船舶企业门槛设限较高,外资不得控股整船及部分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10万吨以上干船坞建设控制严格,新建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很难获得批准。(水母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