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报道:全球航运业萧条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从一开始的运价暴跌,逐渐影响到造船、船舶融资、码头港口等相关行业。在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圣坤教授看来,中国造船业要走出困境,必须要转型发展,做好技术准备。
中国船企订单回升难掩疲态张圣坤:担忧耽搁技术升级
今年初以来,国际船舶市场呈现回暖态势。其中,中国造船企业的接单量也有所回升,579艘、同比增长八成以上,占全球总量38.6%,位居世界第一。这听起来是个好事情,但张圣坤认为只能谨慎乐观。“订单增加,是因为目前船价低,一些投资者和买股票一样前来抄底,希望有一天船价上涨,再从中获利。”令他担忧的是,船企接到订单以后,心态可能发生变化,误以为市场向好,从而放慢了转型发展、改进技术的脚步。张圣坤告诉东方网记者,根据他掌握的情况来看,危机发生之后,部分船企迫于压力进行了一些技术开发,但普遍力度不大。
同样,在这“世界第一”背后,我国有过半船企零接单。据了解,有些船企已经处于停工状态。从订单结构来看,韩国船企在超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和成品油船接单方面明显强于中国和日本企业。
中国船企造出的船价格便宜,但在客户看来,船体质量却只能称作一般。尤为关键的是,中国造船企业,主要的工作也就是打造船身,里面的核心设备,例如主机、副机、电机、通信、导航等,几乎全是外国货。中国造船业如何真正做强,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张圣坤教授认为,中国造船业要走出困境,必须转型发展,做好技术准备。否则即便市场向好,中国造船业也难以翻身。“技术进步是一方面,把品牌做到极致,也是一种转型。”张圣坤举例,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建造的“好望角型”散货船现在确实打出了口碑,市场上供不应求。
困境中不乏亮点“深海空间站”将亮相上海
有专家认为,一些船企可以转型到海洋工程,把上海打造成“海洋工程之都”。其实,中国造船及海洋工程确实也不乏亮点。张圣坤教授告诉记者,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国际海事会展12月3日即将在上海开幕。在这次会展上,就有中国自己研发的高速柴油机以及16000箱的集装箱船,还有功能相当于“天宫一号”的“深海空间站”模型。
自己进步,也要摸清楚别人怎么做。张圣坤告诉记者,他们发现韩国船企除了传统的高科技船舶之外,今年又开始进军看似普通的散货船市场。“对于他们的意图,我们目前还没有吃透。”而即将举办的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中,除展览外,还有若干场主论坛和专场论坛。张圣坤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次展会,可以了解国际同行的动态,了解他们如何调整以应对大环境。“深海空间站”是继“蛟龙”成功研制后我国深海装备研发的又一项前沿探索,是一类不受海面恶劣风浪环境制约,可长周期、全天候在深海域直接操控作业工作与装置,进行水下工作作业、资源探测与开发、海洋科学研究的载人深海运载装备,其为35吨级,在海底工作的时间为12到18个小时,可以载6个人。如果将“蛟龙号”比作神舟飞船,工作站就相当于“天宫一号”。张教授透露,目前这项设备还处于研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