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我市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市政府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积极推进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筹建工作。昨日,双方签署共建海洋装备研究院和产业化基地合作备忘录,以中船重工的科研和产业优势为基础,充分发挥青岛区位、资源和海洋科研优势,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同步规划建设海洋装备研究院及研发基地。力争用3~5年的时间,初步建成综合实力强、专业特色明显、部分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装备研究院及研发基地,合力做大做强海洋装备产业。
推进布局西、北两大板块
为加快推进实现青岛市“科学发展、蓝色跨越”的战略目标,早在2012年,市政府与中船重工即签署了《青岛市人民政府-中船重工科技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协议》提到,双方加快推进科研院所青岛落户及建设。为加快落实协议中的合作项目,中船重工与青岛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明确中船重工和青岛市发挥各自优势,统筹海洋装备领域的人才、项目、平台、基地等创新资源,积极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资源开发装备等,构建海洋装备自主创新体系。
其中,我市将统筹中船重工在船舶和海洋装备领域的创新资源,在青岛经济开发区斥资15~20亿元,建设中船重工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总部基地,重点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装备及关键配套设备的研发、设计、试验、制造和总装,提升设计研发、试验测试、工艺研究、总装制造、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海洋装备核心创新能力。
此外,我市还将集聚中船重工在海洋装备及配套领域的相关研发资源,在青岛高新区投资约20~30亿元,建设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重点开展海洋探测、开发及海洋装备关键配套装备的研发、试验、中试和产业化,提升海洋装备领域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能力。
拉动地方经济总量千亿元
按照规划,中船重工将统筹集团公司在海洋装备领域的科研和制造力量,在青岛规划建设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海洋装备研究院与产业化基地,力争到2020年,组建近千人的科研开发设计团队,拉动山东省、青岛市地方经济超过2000亿元。
目前,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在技术上相当薄弱,模仿和集成的较多,自主研发的较少,海洋装备制造业在公约规范、核心技术等方面依然受制于别国。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姜波告诉记者,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是海洋装备制造业由“浅蓝”走向“深蓝”的关键路径,要积极争取更多的高水平船舶与海工专业的高等院校、创建船舶和海洋工程的研发和设计院所,以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海洋工程实验室落户青岛,加快推进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姜波提到,这次签署合作备忘录,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深入合作,共同发展,必将大力推进青岛市海洋装备科技和产业发展。
中船重工是我国最大的船舶及海洋装备制造商之一,在船舶配套装备、深海重大装备等领域具有突出的科研和生产能力,具备造修船、配套能力突出,以及人才、技术和产业优势。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致力于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的海洋装备自主创新体系。依托中船重工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建设海洋装备项目对于提升青岛市船舶及海洋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海洋装备技术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