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期间,日本炒作所谓“海上安全问题”遭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驳斥。从所谓“钓鱼岛争端”到“南海争议”,再到亚丁湾护航和海外权益保护,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越来越成为国民的共识。随着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一次次顺利出海,航空母舰部队建设提速,深蓝海军战略不断迈出新步伐。
多重因素驱动我国海洋战略思想转变
我国海洋战略思想的转变受多重因素影响。在政治方面,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地区影响力日益扩大;在经济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海外利益逐年增加、能源对外依存度加大也使得海上贸易亟待保护,海上交通安全日益重要;在军事方面,美国回归亚太战略、日本不断制造事端、我国领海及海洋权益受到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强大海军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海军装备有加速成长的空间
与世界强国相比,我国海军力量相对较薄弱,并且我国海军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军事变革的要求。目前,亚太地区海军军备竞争日趋升级:美国加强太平洋的军事布局,日本“出云号”直升机航母和印度国产航母相继下水。
出于周边形势以及维护我国海外利益的需要,我国海军建设开始转型,海军已成为优先发展军种。国防白皮书提出“全面提高近海综合作战能力、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逐步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推动海军建设整体转型”。另外,我国海军的兵种人数占全军比例也远低于其他军事强国,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的相关数据,美国海军规模占比38%,英国23%,俄罗斯16%,日本19%。目前,我国海军正逐步向新一代装备换装升级,预计未来20-30年,中国海军装备需求将强劲增长。
我国目前处于第三次造舰高潮前期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第三次造舰高潮的前期,预计这次造舰高潮的力度和广度有望显著超过前2次。
中国海军将发展为近海防御与中远海机动作战兼顾的海上作战力量,未来会面临近海防御作战、远洋防御作战、近海攻势作战、远洋攻势作战四种作战样式的挑战。基于此,未来海军可能组建四类针对性的海上作战力量,分别是航母联合攻击群、两栖登陆攻击群、远洋机动舰队与近海防御舰队。每支舰队由不同类型作战舰艇搭配组建,各自承担不同的作战任务。
“辽宁”号航母服役对中国海军的影响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已于2012年9月25日列编服役,正式加入人民海军。当前世界上共有9个国家拥有21艘现役航母,有5艘航母在新建和改装。“辽宁”号航母服役,意味着中国海军也迈入了航母时代。这对中国海军的发展有着分水岭的意义,将牵引中国海军从近海型兵力建设向远海型兵力建设转变。首艘航母的服役,为远洋投送和远洋作战提供了条件,也弥补了作战体系的空缺,促使海军作战方式重大转变,使海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军种。
装备技术升级空间巨大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海军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装备技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目前我国海军装备技术依旧比较薄弱,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是积极提高水面舰船技术。水面舰艇是现代海军装备的主角,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外军舰艇装载的“宙斯盾”作战系统、“战斧”巡航导弹系统、拖曳线列阵声纳系统等,以及“长曲棍球”等卫星侦察系统,对我海军舰艇的技术性能等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未来我军不仅要突出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还需在传统的动力、结构等方面,强调机动性、隐蔽性、可用性、兼容性和经济性,进一步优化设计,重点加强新型导弹驱逐舰、两栖攻击舰等设计及建造。
二是高度重视水下潜艇技术。近代以来,采用核动力装置、导弹装备等技术的潜艇,从续航能力、打击能力和隐身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弹道导弹核潜艇也成了“三位一体”核战略力量中生存能力最强的组成部分。随着外军反潜、导弹预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我军“二次核反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种非常规力量,如何进一步降低潜艇噪声、增强潜艇隐蔽突袭能力,已成为未来海军发展必须极度关注的重要技术之一。
海军装备升级为研制水面舰船、水下潜艇、舰载机及其他舰载装备的军工企业带来一轮长期、快速的增长。有分析师认为,与海军发展构成产业配套的中航飞机、哈飞股份等值得投资者关注。而中国重工作为A股市场海军装备的主要供应商,拟通过非公开发行收购包括被誉为“海军舰艇摇篮”的国内唯一有航空母舰交付记录的大连造船厂相关资产在内的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并募集资金扩大军工产能。可以预料,中国重工必将成为海军装备发展的主要受益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