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艘艘造好的油轮正等待出厂。
从海陵东风北路一路往北,盐河、通扬运河、卤汀河边,橙黄色的塔吊林立;上下班时分,船厂工人将路面“堵”得密密匝匝。昨天,记者见到的这一幕,是泰州市生机勃勃的内河造船业的一个缩影。
当前,在船舶制造业普遍低迷背景下,泰州市内河造船业却风景独好。江苏是全国内河造船最大省,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泰州内河造船业完工量占全省内河造船的三分之一,泰州市已成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内河船舶制造基地。
传承历史
内河造船吨位5年提升5.8倍
泰州市自古水网密集,内河造船业历史漫长。早在明清时期,泰州盐运发达,木船制造随之兴起。解放战争时期,海陵区的花园庄、老渔行等地曾是渡江战役的造船基地。而今,泰州市内河船舶制造企业约有150家,主要分布于海陵、兴化、姜堰等地。
“近年来,这一传统产业不断成长壮大,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市地方海事局副局长贾玉康列出一组数据––2007年,泰州市建内河船舶376艘、12.3万总吨、9.1万千瓦;到了2012年,上述指标分别增至1088艘、83.2万总吨和34.3万千瓦,分别提升了1.9、5.8和2.8倍。
“不仅是规模的提升,所造船型也由百十吨的内河船升至万吨级的海轮,从普通干货轮扩展到油船、多用途船等,并将市场从苏中地区开拓到了全省、全国甚至海外。”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变化?要知道,这当中先后爆发了两次金融危机,遭遇重创的世界船舶业至今未走出低谷。
在采访中,不少船企老总发自内心地认为,泰州市内河造船业逆势成长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但个中关键,是政府未雨绸缪的“引”与“推”。
釜底抽薪
政策倒逼船企转型
2005年,被视为泰州内河船舶“起跑点”。
此前,它被称为“滩涂造船”。在河边找一块地、请几个焊工就是一个厂,有订单就开工,没订单就关门,因此当时的船厂又被戏称为“开关厂”。
“那时许多厂连基本设备都没有。记得我们和别的几个厂合用剪板机、折弯机,把它们放在一条船上,哪个厂要用就把船开到哪个厂去。”缪逸鸣是泰州市江北造船厂的法定代表人、泰州市造船协会秘书长,他回忆说,直到2005年,市地方海事局出台《泰州市内河造船最低生产条件》,要求船企必须有硬质化船台、相应生产设备,并要有专业人才,“这就是釜底抽薪,强制取缔了小打小敲,我们被逼步入正轨”。
但当时,不少企业负责人想不通,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刁难,写信向上反映情况。对此,贾玉康坦陈,那时他们压力相当大,但局里研究认为,要改变泰州市内河造船业规模小、层次低、生产粗放、竞争无序等问题,阵痛在所难免。
“因此,我们一方面做好解释引导工作,一方面举办技术培训班,免费帮企业培训人才,同时还会同高校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冷静下来。大家意识到,这确实有助于长远发展,于是开始加大投资,提升装备、管理和人才培养水平。
接下来的事谁也没有想到––
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造船业。那一年,在外地不少内河造船厂不景气之时,泰州内河船企比上一年多造内河船舶119艘,总吨数几乎翻了一番。
再接再厉
内河船企向“航母”进发
“2008年,泰州市内河造船业完成了一次漂亮转身。”贾玉康说,这个漂亮仗不仅提升了产业实力,也提振了信心。“但这次危机同时也警示我们,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于是从2009年起,我们着力抓产业升级。”
记者了解到,贾玉康所说的“转型升级”包括一系列创新举措。譬如船厂分级管理制,将船舶生产企业按生产设施与设备、计量检测、人员、管理制度分为四级,规定只有A级企业方可生产长90米以上的船舶。这其实是在倒逼船厂转型。
再譬如,市地方海事局与江苏科技大学联合设立了泰州船舶研究所。这不仅提升了泰州市船厂设计能力,更成为一个解决疑难杂症的技术平台,让众多内河造船厂消除后顾之忧,大胆往前走。
值得一提的是,市地方海事局还斥资几十万元,组织专人编写了《内河船舶建造系列丛书》,其一套10本,深入浅出地介绍内河造船先进技术。泰州市船厂技术人员均可免费获得这套书,大家称其为通俗易懂、便于自学的科普读物。
“我们现在都尝到了发展的甜头,政府的这些措施我们都很支持。”海陵区海华船厂董事长王春扣在内河造船业摸爬滚打了10多年,他透露,为了转得更快,周围很多船厂都在购置龙门吊、数控机床等设备,仅海陵区船厂估计就将投入超1亿元。
“我已投资了500万元,提升产能和品质。我们已从‘小米步枪’发展为‘飞机大炮’,接下来,要向‘导弹航母’进发啦。”说到这儿,王春扣发出爽朗的笑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