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83|回复: 3
收起左侧

海工装备系统集成和总承能力将获政策扶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5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国务院印发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明确大力发展海工装备
系统集成和总承能力获政策扶持
日前,国务院印发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钻井平台、作业平台、勘察船、工程船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骨干油气、造船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成立专业化企业或联合体,培育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
不过,在海工装备企业看来,要把上述实施方案落到实处,还需要很多具体的扶持措施。

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
记者从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了解到,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船舶企业一直处于低位徘徊状态,截至2013年上半年,这一态势也未改变。数据显示,今年前6月,我国累计的造船完工量为2060万载重吨,同比下滑36%,手持订单量也同比降低了13.4%至1.0898亿载重吨。目前,国内的80家重点监测企业工业总产值1719亿元,同比骤降16.6%,主营收入下滑18.5%至1203亿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传统的造船企业纷纷调整产品结构,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海工装备领域,希望借此摆脱造船业的困境。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作为两大造船业巨头都明确提出将海洋工程打造成为公司的支柱业务之一。两大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青岛海西湾和大连重工等制造基地,承建了以10万吨级FPSO和3000米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为代表的高档产品。
与此同时,中远船务、招商局重工为代表的修船企业,以中集集团和振华重工为代表的港机制造企业也都陆续进军海工装备。
据了解,海洋工程的毛利率可达30%,而造船业毛利率仅有18%左右。但业内认为,不应只看到海工装备的高利润,还应意识到海工装备属于高投入、高风险产品,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的厂商需具有完善的研发机构、完备的建造设施、丰富的建造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

改变配套能力弱现状
此次印发的实施方案明确,今后3年将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开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关键配套设备和材料制造水平。重点依托国内市场需求推进海洋工程装备专用系统和设备以及特种材料的研发、制造。
“这表明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短板,即配套能力弱,希望通过相关政策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北京嘉华咨询顾问公司的分析报告指出。
工信部相关人士曾透露,目前,我国海工装备的配套设备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70%以上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
据了解,配套设备在整个海工装备中的地位比船体要高得多,如一艘造价数亿美元的FPSO,船体造价只占总造价的20%左右,其他大部分被配套设备占据。如果我国海工配套业不能实现突破,中国企业只能处于海工装备产业链的底端。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董事长宋海良认为,研发能力及配套能力的薄弱是当前我国海工装备业发展的两大软肋。必须从需求出发,立足科技创新,完善重点共性技术的研究,形成现代化的海工制造业体系。
“船舶工业在兴旺的时候,造船大发展,相关的配套没有同步规划好,造成现在船舶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只有50%左右。相比日本、韩国95%的国产化率,差距很大。因此,我们在这一轮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吸取船舶工业的教训,重视配套的同步规划。”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认为。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我国海洋工程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体现在产业链的完善程度上。产业链既包括设计、监理、研发、设备,又包括金融、保险、法律等方面。产业链的发育程度对海洋工程产业影响巨大。“如果没有产业链的培育和成熟,支撑海洋工程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稳定在高水平上是不现实的。”
目前,主管部门已出台相关方案推动开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攻关,提升钻井船、半潜式平台、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水下生产系统等核心装备的概念设计和基本设计水平,助力相关企业掌握大型功能模块的设计制造技术。

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
实际上,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不仅符合船企自身利益,而且与国家的产业引导政策相吻合。海工装备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一部分,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政策扶持。
山东一家海工装备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相关部门虽然很重视海工产业,但在扶持角度上略有偏差。“只是对零部件设备商进行资助补贴,而对于工程总承包商却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这位负责人认为,机械工业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设备类,一种是工程类。海洋工程产业是典型的工程类产业,在工程类产业中,总承包商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只有对总承包商进行扶持,才能发挥对整个项目的拉动作用。
如何发展海工产业,这位负责人对此有两点建议,一是海工发展绝不能一哄而入。“中国在造船业发展上已经有过前车之鉴,一哄而入只会带来产业机会的错失。”二是海工企业一定要聚焦。要专心于于海洋钻井平台和海工特种船的设计、建造。
江苏南通一家海工企业负责人则告诉记者,有必要将适用于造船业的相关政策延伸到海洋工程领域,加大国家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支持,在技术研发、财政、贷款和采购等方面给予国内企业充足的支持。这样,不仅能提升国内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能力,也有利于产业上下游之间的长期协作和共同发展。
“海工市场要放开,但必须严格监管。对于处于起步的中国海工产业来说,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是根本。主管部门应着力培养海洋工程产业链,调动龙头企业的积极性。”辽宁一家海工企业负责人指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5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大力发展海洋设备外壳制造业----这就是俺们天朝船和所谓海工制造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5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上海
日本、韩国95%的国产化率-----天朝为什么就不能呢?
以市场换技术的思想---三十多年根深蒂固----不过如此,其它都是废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6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武汉
希望如此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4-11-16 21:58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