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招商重工(深圳)有限公司建造的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鲸号”下水。
引言:
针对目前船舶工业的现状,8月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明确今后3年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兼并重组、转型转产等,整合优势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布局调整。
对此,本报采访了行业内部分专家和相关企业,全方位解读这场利好船舶业的“及时雨”。
“交船难、接单难、融资难、盈利难”成为我国船舶业的“老大难”。
让“及时雨”润泽船舶工业
久旱逢甘霖。《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的印发,为面临生存困境的船舶工业送来了一场“及时雨”。
当前,船舶工业陷入内忧外患已是不争的事实。造船行业1/3骨干企业生产经营正常,1/3企业任务不足,1/3企业生产难以为继。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投资、产能严重过剩、船用配套设备发展滞后等问题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受全球航运市场不景气的影响,新船价格持续走低、订单锐减,企业经营窘迫。
为此,《实施方案》提出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七项主要任务不仅针对化解产能过剩、扩大内外需等做出规定,更对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明确了任务。可见,这是政府针对当前形势,以调结构、促改革推进稳增长的又一重大举措。
忆往昔看今日。犹记得金融危机过后,我国推出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曾一度推动了利好船舶工业。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实施方案》这场“及时雨”亦能润泽干涸已久的船舶工业。
“七大良方”是机遇也是挑战
《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已经正式印发,然而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如何以此为契机,通过实际行动将利好政策落在实处?
为此,记者专访了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宇航,他表示,《实施方案》对于正在深化推进转型发展的是机遇,也是挑战。
“事实上,近年来我们推进转型发展正是得益于‘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今后还将继续大力引进和培养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的核心人才和团队,坚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巩固和发展在国内海工领域的先发优势。”
据了解,为争取在“提高关键配套设备和材料制造水平”方面有所突破,企业将着力提升船舶和海工配套技术和设备服务水平,努力在FPSO单点系泊项目、海工设备调试和高端电子仪器组装改造等方面,实现全面的拓展。至于《实施方案》中提到的“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生产力布局”,王宇航说,他们也将根据产品转型的需要和企业的发展定位,对分布在环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地区的企业进行生产力的调整优化,形成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建造、船舶修理、船舶配套服务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目前,骨干企业纷纷转向高附加值的产品寻机遇,对此,王宇航介绍,按照“改善需求结构,加快高端产品发展”的要求,企业将进一步发挥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目标的绿色造船技术的研发工作,设计建造穿梭油轮、沥青船、多用途船、牲畜船等特种船舶,开发双燃料动力散货船、小型LNG、深海工作船等节能环保新船型,积极参与“拆旧造新”并有所作为。继续加强基础性和前瞻性工作,努力开发建造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加强与国内外著名油气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培育海洋工程装备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包能力。
此外,在“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拓展对外发展新空间”方面,王宇航表示,将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新产品和新市场开发,谋求创造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在产品多样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拳头产品,创出COSCO OFFSHORE品牌。积极主动与相关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实现技术资源和开发成果共享,做好相关配套工程和服务,以“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而为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企业还将以精益管理为纲,重点提升生产组织、成本控制、资金管理、风险防范、安全掌控、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转型升级 大步迈进“造船强国”
中国是造船大国,却非造船强国。2010年我国船舶工业早在总量上就跃居世界第一,然而在科技水平、综合实力等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日前,国务院印发《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3年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提出既要化解产能过剩,也要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
船舶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
受全球航运、造船市场低迷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造船市场受到很大冲击,新船订单大幅减少、企业融资出现困难、履约交船风险加大,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实施方案》指出,世界船舶工业已经进入了新一轮深刻调整期,围绕技术、产品、市场的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船舶工业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薄弱、配套产业滞后等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十二五”后三年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迫切。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造船基础设施,上下游产业齐全,劳动力资源充裕,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比较优势依然突出。必须抓住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不断提高质量效益,为建成造船强国、实施海洋战略积蓄力量和创造条件。
因此,《实施方案》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加快转变船舶工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创新体制机制,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着力改善产品结构、提升技术结构、优化组织结构、调整布局结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创新驱动引领七项任务
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曲,也是船舶行业的当务之急,更是此次《实施方案》内容的重中之重。
《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3年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一是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二是提高关键配套设备和材料制造水平;三是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生产力布局;四是改善需求结构,加快高端产品发展;五是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六是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七是加强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将创新驱动摆在实施方案的首条,充分说明当前工业经济中产业转型升级是排在首位的,主要通过调结构、促改革来推进稳增长。这也适应了时代的迫切要求,为船舶发展明确了转型路径。
《实施方案》还提出,船舶工业发展目标是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新建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全面满足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要求,船用设备装船率进一步提高。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主要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5%和20%以上。
对此,中远造船有关负责人表示,创新发展是解决当前市场订单稀少、产品低端价格战的必要途径,实施蓝海战略才能大有作为。下一步中远将借助此次方案发布契机,继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引入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前沿船型设计、制造技术和信息系统,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近期有望出台老旧船舶更新调整方案
《实施方案》同时提出支持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鼓励老旧运输船舶提前报废更新。支持海上行政执法船舶以及救助打捞、资源调查、科学考察等公务船舶建造,支持航海保障设施、设备的配备,支持海洋渔船更新改造,满足船舶建造和更新改造资金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资金投放,对在国内骨干船厂订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境外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募集资金。
其中第一条就是要鼓励老旧运输船舶提前报废更新。包括调整延续实施促进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提前报废更新政策至2015年12月31日。鼓励老旧远洋、沿海运输船舶提前报废并建造符合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要求的绿色环保型船舶。
专家指出,从当前航运市场持续低迷的角度出发,加快老旧运输船舶报废更新,一方面可以减少船舶存量,扩大市场需求,稳定船舶生产,缓解当前运能过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拉动国内消费需求、稳定和扩大就业。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国内处处长杨华雄表示,此次《实施方案》是之前相关政策一个延续和调整,既是鼓励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也能进一步缓解市场运能过剩,加快淘汰老旧运输船舶,有力促进航运业持续稳定发展。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认真落实国家老旧运输船淘汰更新政策,加快船舶运力调整,并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协调,抓紧出台延续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轮报废更新资金补贴政策。
海工领域呼唤“准入制度”
《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的发布,为推动国内造船行业实施兼并重组并加快转型,继续朝附加值高的海工装备制造等方向发展带来政策暖风。
2007年,在航运市场和造船市场异常火爆的情况下,中远船务(启东)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果断决策实施产品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按照“修造并举”,在“特”字上下功夫的发展方针,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海工装备制造高端领域进军,并取得了一定的先发优势。先后承接了世界首艘超深水钻探储油平台、自升式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生活作业平台、海洋铺管船、海上风车安装船等一系列海洋工程装备产品,产品几乎覆盖了从近海到深海的全部类型。
中远船务全面引入了新加坡的项目管理制,由工程技术专家担任项目经理,组成项目管理团队,全面负责海工项目建造。同时,公司十分注重在建项目的风险管理,从商务合同、技术设计、项目采购、生产组织、安全质量、成本控制、资金到帐等方面,全过程防范和掌控风险。通过所承接项目的实践,中远船务在海工建造上的技术实力、生产流程和管理效率不断完善和提升,并迅速从简单的壳体建造,向包括高技术的模块建造、设备安装调试在内项目总包方向发展。
“但是海工装备行业,市场很大,圈子很小。”中远船务相关人士表示,当前,由于国家扶持海洋工程装备建设方案的出台,国内很多船企把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培养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呈现出“一窝蜂”转型海工之势。然而,海工装备市场不仅仅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更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同时全球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海工装备市场的需求不旺,极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业内人士表示,为防止出现低端、无序、恶性竞争局面,保证产业的发展质量,提高海工企业竞争能力,我国还需制订出台海工生产行业准入强制性标准,形成产业“准入制度”。根据产业发展目标、产业规划、发展定位,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切实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协调作用,避免出现新一轮类似修船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程的状况。
方圆造船:瞄准国际市场寻发展
-->
“当前,国内产能过剩是造船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失去了发展空间,因为在国际市场上我们所占的份额还比较小、总体规模不大,”对于当前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浙江方圆造船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文林提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军国际市场可以是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在他看来,此次国务院出台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对行业来讲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将造船业放在了较高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方案中提到的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改善需求结构、加快高端产品发展,以及定国际市场份额等内容切实把握住了行业当前的需求和发展的方向。
“我国船舶工业要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高端产品发展是基础。”金文林认为,当前造船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技术和产品的问题,船型单一、高端领域薄弱成为制约我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的一大阻力。
他举例分析,“例如当前在国际上LNG船的市场比较好,但是主要是由日本和韩国公司在生产,对于我们来说这个领域仍然空间巨大;其次如果我们能够在节能的主机、柴油机上多下功夫,研发新的船型,生产既能达到排放标准、又能节能的柴油机,对于增强国际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也非常有帮助。”
“因此,《实施方案》反映了国家对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殷切希望,同时也对增强竞争力的基础,即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了具体的支持措施,可以说准确的把握了未来的方向与当前的核心。”金文林评价道。
不过,他同时表示,国家通过政策支持营造的利好环境仍然只能是外部因素,对于整个产业来讲,更关键的是企业如何提高科技创新的软实力、练好内功,以接轨国际市场。
据了解,未来结合《实施方案》,方圆造船将在四方面做文章:首先,加大科技投入,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发展;其次,加大品牌建设,从国内的方圆转型为国际的方圆,加大品牌认同度和美誉度;再次,通过加大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力度,以此提高方圆造船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最后,通过内部的股权改革,增强内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实现岗位创业。
“借《实施方案》的东风,通过在内因上做文章,依托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技术门槛,通过高门槛提高话语权,掌握话语权赢得高利润,基于高利润谋求长远发展。”在新的政策背景下,金文林对方圆造船以及船舶工业未来的发展那信心勃勃。
淘汰落后产能 鼓励自主创新
-->
福州船舶出口基地生产场面。
新政无疑是助力长江船企度过当前经济难关的一套组合拳。对于长江海事船检处来说,《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出台后,他们既要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从自身挖潜力,又要限制新增产能、推进产业整合、提高内外需,从外部环境帮助企业发展。
受全球航运、造船市场低迷及船舶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新船造价逐年降低,订单大幅减少,市场竞争残酷,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面临市场淘汰。造船企业及船舶配套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供有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利润率高的产品。发展海洋平台、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设计与制造能力,稳步推进液化天然气燃料动力船的技术攻关。
残酷的市场竞争、严峻的行业形势往往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对于产品技术落后、结构单一、创新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应遵循市场规律,给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创造成长空间。对于掌握先进技术、拥有先进产品的企业,应给予扶持,加快实现技术转化,将产品及早投放市场。各企业间应有选择的进行重组,吸收各自优势,弥补自身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短板。
受困于国际经济形式,船东和船企近年来资金链都很紧张,部分船东由于资金问题选择弃船,使本就脆弱的船企资金链雪上加霜。《实施方案》在“支持政策”第(三)、(四)条提出鼓励开展船舶买方信贷业务、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和创新金融支持政策,旨在缓解买卖方资金紧张局面。今后还应加大对船舶企业兼并重组、海外并购以及中小船厂业务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的信贷融资支持,保障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为企业产品升级、产业转型创造宽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