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链紧绷,订单锐减,经济增速下降,中国最大造船民企熔盛重工,如今风雨飘摇。 (CFP/图)
手握大量现金的时候,熔盛重工未能未雨绸缪,现在则被资金链问题逼进了死角,成为各色虎视眈眈的资本紧盯的对象。
“我终于被优化了。”酷暑中,装焊工赵师傅一边关掉焊枪一边说道,一串电火花戛然而止。接着他从一艘在建巨型货轮的脚手架一跃而下。
这是赵师傅在民营造船巨头、香港上市公司熔盛重工公司的最后工作。“优化”是熔盛重工对调整员工结构及人力重组的美其名曰的叫法。但在赵师傅看来,这是变相裁员。在过去2年里,熔盛员工数已从高峰时期的四万多名锐减至8000名。
熔盛所谓“优化”之举还引发了一场堵门讨薪事件。2013年7月初,数千名劳务工人堵住熔盛重工南通造船总部门口,要求发放拖欠三个月的工资。该事件是熔盛重工成立8年来遭受的最大冲击。
这起事件再次暴露熔盛重工资金捉襟见肘的窘迫。在产能过剩、国外造船订单萎缩与国内银行大幅减少信贷的多重夹击下,“第一造船民企”——熔盛重工岌岌可危。
在危机中挣扎的不止熔盛重工,第一造船民企的遭遇折射出第一造船大国的境况,在江苏、浙江、大连等造船工业基地,数以千计的中小船厂纷纷倒闭,甚至一些大型船厂也徘徊在破产边缘。
危险的欠薪 员工讨薪如同银行挤兑。
“去年下半年至今年首季,是熔盛经营最困难的日子。”熔盛重工董事局主席兼执行总裁陈强在2013年5月的股东会上公开表示。
可经营最困难的寒冬迟迟未能过去,眼下的情况似乎更糟糕了。赵师傅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去年10月至12月这三个月的工资,直到春节前才发放;今年4月份以后又拖欠了三个月工资。”熔盛南通造船总部年初有一万多员工,公司拖欠的工资很可能上亿元。
“以往熔盛财大气粗,1亿元工资算不上什么大事,一年半前熔盛还有高达159亿元营收,总资产超过500亿,对那时的熔盛来说,1亿元仅是九牛一毛。”熔盛重工一位前财务员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现在,1亿元欠薪竟然差点成了压垮熔盛的最后一根稻草。”据其透露,除了1亿元欠薪外,熔盛还拖欠不少供应商账款,此前已有供应商威胁要取走机器设备。
在熔盛工人中,熔盛直接签约的员工仅6000人左右,外包劳务工人占绝大多数。熔盛的造船合同是层层分包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务公司和施工队,再由这些劳务公司聘用外包工人造船。
这种外包用工模式帮助熔盛极大节约了人工成本。据介绍,在一艘货轮的成本中,钢材、机电设备、人工支出各占1/3。中国外包工人工成本仅为日韩等国造船工人的1/6。这让熔盛与日韩对手争夺国际订单时,具有强大的价格竞争力。
但此用工模式也存在诸多隐忧。比如劳动力流动频繁,外包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造船质量没有保证;甚至有劳务公司资质不全,还发生过包工头携款跑路事件。
尤其在熔盛资金链紧绷的敏感之时,一旦工资发放有风吹草动,这些外包的劳务工人会联合起来向公司讨薪。一位分析师形容说,员工讨薪如同银行挤兑,“流言也能形成致命一击”。
如皋市一官方人士也透露说,熔盛重工确实资金周转不畅,但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已经约请了熔盛重工、劳务工代表两方协商和平解决。
脆弱的流动性 熔盛的资金链问题是造船业普遍面临的残酷现实。
前熔盛重工董事局主席——“船王”张志熔出手了。根据熔盛重工公告,张志熔向熔盛出借2亿元人民币做营运资金,以应付包括员工薪金在内的现金流危机。
这不是张志熔第一次自己垫付欠款。早在2011年底,因为拖欠供应商货款和外包施工队费用,追债方联合起来围攻熔盛船厂。那次,张志熔向银行抵押了自己的不动产,才得以缓解追债危机(参见《南方周末》2012年8月9日C13版报道《资本玩家张志熔的资金链困局——中国最大造船民企风雨飘摇》)。
“张老板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熔盛重工一位高管透露说。其指的是,2012年11月,在与美国SEC就内幕交易案达成和解后不久,张志熔辞去了熔盛重工董事局主席在内的一切职务。在裸辞当日,张一一向公司好友打安抚电话并承诺道:“我还会帮助熔盛的。”
张志熔裸辞后,将熔盛重工一切事务交由陈强为首的专业团队打理。陈强是前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创始人,在船舶业被称为“造船狂人”,在短短5年里,他很快把熔盛重工带上最大造船民企的位置。一位熔盛前高管评价他说:“陈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造船专家,专业能力很强,但财务安排方面较弱,忽视了现金流短期内出现支付危机的风险。”
此前,针对外界对熔盛资产负债率高达73%的质疑,陈强多次公开反驳说:“造船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为80%,熔盛的资产负债结构处于合理水平。”
招商证券一位跟踪航运和船舶行业的分析师认为,“熔盛73%的资产负债率无可厚非,但其流动性出现的危险信号,没有被陈强重视。”
上述分析师指出:“从以前公布的财报来看,熔盛的流动负债率(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一直低于100%,这意味着流动资产能够安全地覆盖流动负债;但是今年第一季度财报,熔盛首次出现流动负债率高于100%。”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该分析师强调说,“这显示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也就是说,手上的营运资金不足以覆盖一年内到期的债务,另外,现金流也从62亿减少至23亿元,借款却仍然维持152亿水平,这是另一个危险信号。”
这位分析师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4月下旬看到熔盛公布的一季度财报后,当即预测熔盛随时会发生现金支付危机,果然2个月后发生讨薪事件。”
“陈强已经尽力了,熔盛的资金链问题是造船业普遍面临的残酷现实——订单下滑、恶性价格战、船东延迟收船或弃船,银行收紧信贷。”南通一位造船业同行评价说。
熔盛营收急剧下降令业界大跌眼镜。一年半前,熔盛营收高达159亿元,短短一年时间里,收入就下降到79亿。利润也“扭盈为亏”,盈利18亿元变为亏损5.6亿元。新船订单的价格也从巅峰时期下降了1/3。
熔盛在2013年7月初已发预亏警告,预计半年度业绩亏损。南方周末记者从南通税务部门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2012年上半年熔盛纳税1.34亿元,但2013年前6月熔盛纳税仅2723万元,比去年同期下滑80%。据此估计,熔盛收入比去年同期的下滑幅度不容乐观。
船东延迟收船或弃船也令情况更加复杂。根据熔盛2012年财报,应收合约客户账款比上一年度激增10亿元,但客户预付款为0。一位熔盛财务人士解释说,“现在生意很难做,船东先降低首付款,验船时老是挑毛病,还迟迟不肯付款。”
银行收贷则让熔盛资金链雪上加霜。目前,银行谈船色变,除了围追堵截所要欠账外,还截断了贷款渠道,几乎所有银行都把船舶业拉入贷款“黑名单”。
一些银行已经要求船厂提供更严谨的造船合同,来作为发放贷款的前提条件之一。这些银行还收回了分行向船厂发放贷款的权力。
一位要求匿名的中国大型造船厂的管理层说:这些银行要求,客户必须向船厂支付最少15%的预付款,船厂才可以获得贷款。此前,有些造船厂给客户的合同非常宽松,只要求支付低至1%的预付款。
熔盛的情况还不算最糟,目前负债高达326亿,已从2012年6月底399亿元减少了70亿元,这正是银行收贷的结果,据估算,银行从中收回的贷款在50亿左右。即便如此,熔盛仍有152亿一年内到期的借款。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张志熔几乎拿了“两个王四个2”的一手好牌,手持大量现金是过冬御寒的最好储备。
“如果张志熔未雨绸缪,在造船业巅峰时居安思危,提前做好现金储备,熔盛完全可以在行业萧条时安然过冬,不必弄得现在如此狼狈。”前述熔盛前高管叹息道。
这位人士介绍,张志熔头脑精明,善于捕捉商机,而且非常勤奋,从熔盛重工和恒盛地产两家上市公司辞任之前,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全副心思都放在工作上”。
“但张老板的缺点也很明显,醉心资本运作,喜欢从房产商角度来经营造船业,有些急于求成,忽视了风险。”该人士评价说。
一位接近高盛的人士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7年高盛等5家PE基金一度购买熔盛20%股权,在开董事会时,高盛派来的董事经常提到贝尔斯登倒闭、雷曼破产等反面案例,以警示张志熔注意防范行业萧条时的风险。
在高盛方面的提醒下,张志熔和陈强提前作了安排,以应对造船行业即将到来的寒冬。2008年虽然熔盛也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但基本上能平稳过冬,无破产之虞。
2009年随着高盛从熔盛重工退股,董事会中张志熔开始一家独大。熔盛前高管认为张志熔逐渐失控,“对于防范风险的建议,已经听不进去”。
据熟悉张志熔的知情人士介绍,虽然张很少在媒体露面,但其低调风格背后有着强烈的求胜欲,“急切希望熔盛做成造船业老大”。
尤其是2009年中国政府的4万亿救市措施,本处于萧条的航运业和造船业出现一个小阳春,“造船行业忽然形势一片大好,熔盛似乎坐着、躺着都能赚钱”。
熔盛在国际市场几乎势如破竹,很快拿到欧美的散货轮大订单,迅速蹿升至造船民企的前几位。2010年,曾经搁浅的熔盛IPO项目再度启动,并成功于当年11月在港交所挂牌。
这几乎是张志熔和熔盛的巅峰时期。此时,张志熔持有的熔盛重工和恒盛地产的股份市值高达380亿港元。熔盛重工也高歌猛进,在2010年实现营收126亿元,其新增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高居中国民营船厂第一。
这次上市为熔盛筹集到140亿港元,其资本负债结构也大为改善。讽刺的是,在这段巅峰时期,熔盛还开造船业金融信贷的先河,数大银行给熔盛“锦上添花”——他们纷纷和熔盛签订战略授信合作,授信额度超过2000亿。
但此时,造船业已开始出现衰退迹象。一位江苏船舶业元老形容道,“张志熔几乎拿了‘两个王四个2’的一手好牌,手持大量现金是过冬御寒的最好储备。”
这位元老透露,在一次偶然相遇中,他曾向张志熔推荐企业家任正非的《华为的冬天》,因为电信业和造船业都属于强周期行业,希望张能从中学习危机管理的经验,“但张志熔看起来心不在焉”。
2011年,造船业已陷入全行业萧条,但熔盛重工营收逆势达到159亿元峰值。这让张志熔和熔盛众多高管陶醉在增长幻觉中,对全行业风险视而不见,熔盛仍然在盲目扩张。
2010年,熔盛收购合肥振宇机械,2011年在合肥投资26.4亿元建设新工厂,生产挖掘机和旋挖钻机。但这个项目刚投产就碰上市场滑坡。
据合肥当地人士介绍,熔盛机械处于半停产状态,员工也从当初千人规模能减至300人左右。当地代理商还透露,同样由于拖欠供应商货款,以致熔盛不得不拿挖掘机抵债。
熔盛重工收购全柴动力更像是一场笑话。熔盛先对全柴动力发出要约收购,一年后又毁约。毁约虽让熔盛重工避免了近40亿元的现金支出,但仍有6.3亿保证金扣留在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毁约不仅导致熔盛与兴业基金对簿公堂,也让熔盛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商业信誉一落千丈。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进军工程机械和收购全柴动力是两大败笔,把上市筹集到的宝贵现金储备消耗殆尽。”张志熔一些旧同僚评价说,“他被当时的短暂胜利冲昏了头脑,觉得在政府的力挺之下,他不会出错。”
眼下,造船业被银行视为高风险行业,银行对熔盛亦避之唯恐不及。“为发放员工工资,今年多次找银行请求贷款解急,虽有2000亿信用额度,但银行仍然不愿意放贷,最后只能向张志熔求救。”上述熔盛内部财务人士无奈地说。
谁来拯救熔盛? 熔盛更期待中央尽快出台振兴船舶业的政策。
对于深陷困境的熔盛重工,引来不少虎视眈眈的收购者,有传闻称国企巨头中船重工有收购熔盛的意向。
这也成为分析师和行业资深人士争论的焦点。有分析师讥讽说,如果中船重工真作此打算,“领导的脑袋一定是被门夹到了”。
然而,一位江苏造船业资深人士认为熔盛重工的深水岸线和船坞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据其介绍,熔盛目前拥有四座船坞,其中四号船坞长580米、宽139.5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船坞。
“最重要的是,熔盛的四座巨型船坞均可用来建造航母,中船重工手持众多军工订单,这是中船对熔盛最感兴趣的地方。”上述造船业资深人士说。
该人士认为,熔盛还有翻盘的机会,熔盛目前手持订单超过1200万载重吨,超过其800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实际开工量可能没这么多,不过,一旦经济复苏,熔盛可以迅速占领行业制高点”。
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链问题。据知情人士透露,熔盛有可能断臂求生,卖掉机械工程业务和动力工程业务,以换取支撑造船业务和海工业务所需要的巨额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