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五四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海博士”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正式亮相。作为六三五四所转型的代表性产品,该系统甫一面世,便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有船东代表当场表示希望能够成为该系统的首批用户。
都说“吃皇粮”的科研院所难转型,但是六三五四所人却不信这个邪。他们冲破重重藩篱,走出“象牙塔”,大胆接受市场大潮的洗礼,其研发的空间精密导电滑环伴随着“神舟”系列飞船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十一次成功“飞天”,最新研制成功的压载水管理系统也有望获得订单“入海”。该所不仅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目标,还在拓展业务领域、完善机制体制、提高研发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这也更加坚定了六三五四所转型的决心。
转型,从“洗脑”开始
作为老牌的科研院所,六三五四所前几年的经济效益一直维持在不错的水平。所里能够争取到科研项目,上级部门也会有一定数额的拨款。尽管地处九江,但该所很多员工的待遇不比沿海城市的差,他们普遍抱着“小富即安”的心态过日子。
“所以在我们刚提出转型的时候,很多员工都不理解,过着滋润的小日子,干吗要瞎折腾啊?”据六三五四所党委书记李星介绍,抱着这种想法的员工不在少数。很多人担心,转型风险那么大,万一失败了,连“铁饭碗”都保不住了。
事实上,六三五四所当时已经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以前,我们是在‘象牙塔’里搞研发,思路比较保守,难以从市场获得第一手的信息,不少科技创新、新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结合得不够紧密,研发的产品难以适销对路。”该所所长李树林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压力,然而,员工普遍缺乏危机感,市场意识和开拓意识不强,发展理念较为落后。
与此同时,中船集团公司近年来也提出了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的发展战略,对六三五四所的各项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该所领导班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如何转变员工的观念,引导他们提高对转型发展的认识,成为六三五四所那段时间的主要工作。该所领导笑称:“这是给员工‘洗脑’的过程。”当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六三五四所员工对收入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对此,李树林“对症下药”,他明确告诉员工,就六三五四所现有的发展水平来看,已经没有提升员工收入的“底气”和“力量”;如果不转型,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节奏,不要说提高工资,就连现有的待遇水平都将难以维持。
“只有转型,拓展新的市场,我们才能增强抵御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只有转型,我们才能满足员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不断提高的要求。”李树林表示,六三五四所从领导到员工都逐渐意识到,面对新的市场形势,企业要想发展,获得更大的突破,必须通过转型来实现,必须改变原来的观念,走出故步自封的状态。
转型,从“换骨”入手
以研发“海博士”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为契机,由基础性研究模式朝产品研发模式转变;以创建现代企业的思路和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办法,提升经营、科研、生产能力;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管控型”科研院所。
转型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科研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那该从哪里入手呢?六三五四所给出的答案是,从体制、机制开始改变。
“体制、机制的‘脱胎换骨’,不可能一帆风顺。”李星表示,要转型,必须打破旧的体制、机制,不过,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下子丢掉原有的事业单位的机制,容易在员工中引起动荡。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担心,在刚开始推行改革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认同,尤其是在公司制改革方面,很多员工担心丢掉事业单位的身份。
“改变体制、机制,并不是要打破所有的瓶瓶罐罐,推倒重来,改革也要降低成本。”李星告诉记者,针对这种情况,六三五四所采取了十分灵活的方式,让员工在进入公司的同时,也保留其“事业”身份,让他们心里有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等公司逐渐发展起来后,很多员工会慢慢忽略这种身份的差异,从‘要我去’变成‘我要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发展当中。”
在改变体制、机制方面,六三五四所决定以创建现代企业的思路和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办法,提升经营、科研、生产能力,调整部门机构设置,推行研发中心型、事业部型、公司型多重体制并行发展的模式。“这一变化的结果就是,吃‘皇粮’和‘大锅饭’的人少了,到市场上去找饭吃的人多了。”李树林说。
在六三五四所,研发中心主要负责产品的开发工作,在待遇上给予适当倾斜;公司主要负责产品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事业部则负责一些军工项目的研发,并保留了事业单位的体系结构。“研发中心和公司并立的体制模式解决养活自己的问题,而设立事业部则是要将军品做优做强。”李树林表示,今后他们再注册新公司的时候,还会考虑引入外部资金或者战略投资者,进一步丰富体制、机制的形式。
当然,多元化的体制结构导致的就是多领域产品的面世、多元薪酬体系的设置、多元考核体系的出台和多种治理结构的并行。“在认真分析了自身发展现状和优势后,六三五四所确立了打造‘管控型’科研院所模式的目标。”李树林表示。
在这种模式下,六三五四所总部本身只负责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发展大框架的设定、管理以及规划的确定,对下属面向市场的产品单位“授权到位、责任到位、考核到位”,充分放权给各个部门,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优势资源,使其实现高效合理的配置,进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做好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转型,要找准“靶心”
该所将根据中船集团公司对其“成为中船九江工业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核心力量”的定位,在走出“象牙塔”迈向“海阔天空”的征程中,收获更多丰硕的果实。
“箭已上弦,可是‘靶心’在哪儿呢?”在六三五四所全所上下就实现转型发展统一思想后,该往哪个行业、哪个领域“转”的问题又摆到了桌面上。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行业背景,六三五四所把目光转向了船舶配套市场。
“其他企业开展多元转型发展大都是从船舶主业向非船领域拓展,而我们则是要进一步向船舶行业靠拢,力图充分利用行业大背景的优势,获得进一步发展。”李星表示。
“进军这一市场领域,我们也有自己的考量。”李树林指出,虽然之前他们背靠船舶行业,但主要业务与船舶行业的联系并不密切,在前几年船舶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候,该所并没有享受到这一发展机遇带来的红利。而且,六三五四所的传统优势产品难以形成大批量生产,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寻找能形成较大规模的支柱产品,特别是能与船舶工业“挂上钩”的产品,成为六三五四所关注的重点。
经过多方市场调研后,2011年,六三五四所抓住《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及管理国际公约》即将实施的有利时机,进军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市场。
“光引进技术就花费了300多万元,这可是当时所里全部的资金储备。”李树林表示,要研发这一系统,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开弓没有回头箭”,经过领导班子讨论,六三五四所果断决定改变“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自我封闭状态,冒着巨大风险,贷款3000万元研发这个新产品。
“贷款合同一签,就意味着‘不成功便成仁’,一旦研发失败,都不知道怎么去还贷。”李树林当时自感“压力山大”。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时间,六三五四所成功研发出了“海博士”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该系统于今年5月17日正式通过了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最终批准,并在6月份正式亮相。
“从理论上说,两年时间是成功研发这一系统的最短时间。其实,按照我们最初的想法,这套系统亮相的时间还可以更早,不过我们最后还是决定以更完整、更成熟的产品亮相。”李树林表示。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在“海博士”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推介会上,这一系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赢得不少船东代表的青睐。
目前,中船集团公司和九江市政府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六三五四所也已在九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8万平方米,投资3.6亿元人民币,在2013~2014年分两期建设集“海博士”压载水管理系统研发、试验和产业化为一体的产业基地,最终使年产能超过1000套。
李树林表示,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只是六三五四所转型升级的代表性产品,他们将以此为契机,使发展模式由基础性研究模式朝产品研发模式转变。接下来,他们还将根据中船集团公司对六三五四所“成为中船九江工业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核心力量”的定位,进一步结合船舶市场的发展形势,研发出第二、第三个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产品。
转型,靠传统“固本”
今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航,而其使用的空间精密导电滑环就是六三五四所自主研发的。
“随着‘神十’的成功上天,空间精密导电滑环已经完成了第十一次完美‘飞天’。”李树林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自1994年起,六三五四所就开始承担空间精密导电滑环研制任务,从“神舟一号”至“天宫一号”再到“神舟十号”,其研制的配套产品已伴随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走过了近20个年头。
在积极拓展船配市场的同时,六三五四所也不忘在惯性测试、精密测量等传统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如果说压载水管理系统是六三五四所‘发散思维’的成果的话,那惯性测试、精密测量领域就是我们的发展基石。”李树林表示。
作为我国船舶系统唯一从事精密测试、精密加工和精密计量的综合科研机构,多年来,六三五四所把这些专业特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承担了各行业各类非标测试仪表和设备的预研、科研和生产任务,最典型的产品就是空间精密导电滑环。
精密导电滑环位于太阳能电池帆板和飞船本体之间,起着两者之间电能、信号的无限制自由旋转传输的作用,是太阳电池翼对日定向机构的核心部件。李树林把它形象地比喻为飞行器电力传输的“中枢神经系统”,“如果失灵的话,整个飞船就不听使唤了”。 作为我国“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用滑环唯一的配套单位,六三五四所自主研发的精密空间导电滑环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航天用电传输关键部件制造水平,为我国航天空间站的关键部件研制提供了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六三五四所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积极开展新型传输模式的技术研究,探索由滑动接触传输向滚动接触传输的转变。目前,其承担的空间站滚环项目已完成原理样机的交付工作,进入初样研制阶段。除完成国家任务外,六三五四所还极力拓展惯性测试、精密测量领域的民用市场。该所在研的光纤陀螺罗经项目按照产品化技术要求,通过算法、测试方法的改进及环境适应性试验等手段,使样机各项指标达到了产品化要求,具备用户试用条件;ZX6000–E火灾报警联动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启动不到6个月,就完成了系统工程样机控制柜的设计、制造、系统联调;联合申报的“单点系泊系统用导电滑环”项目已递交了申报材料。
转型,以创新“培元”
空间精密导电滑环和压载水管理系统使六三五四所实现了“飞天”、“入海”的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六三五四所在科技研发方面的优势,这是我们的‘精元’所在。”李树林表示,“转型对六三五四所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变革,而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其中最重要的支撑。”
在技术创新团队方面,该所高薪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并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吸引这些高校的高级人才参与其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与部分高校合办研究生班,进一步提高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人才引进方面,该所规定新招聘的科研人员应为重点院校硕士、博士毕业生。目前,其拥有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在编人员数量的16%,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达到15.4%。
在技术创新保障方面,近几年来,该所连续增加投入,建成多个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及基础性实验室,试验验证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产品装备生产实现集中装配和调试,拥有一批先进精密加工和生产设备,具备以五轴加工为核心的大型精密制造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空间精密导电滑环的过程中,为了有一个良好的试制条件,六三五四所还自筹1000多万元添置了温度和力学试验设备,建设了洁净试制厂房。良好的保障条件也使六三五四所在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方面成绩斐然。该所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70余个,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其他级别的重大科研成果奖80余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国家专利30余项,一批科技成果已逐步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航海、航空、航天、兵器、电子等行业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六三五四所的转型才刚刚上路,尤其是在打造‘管控型’科研院所方面,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李树林表示,今后,他们将从整体优化和管控的角度出发,在继续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科研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为实现最终的转型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已经走出“象牙塔”的六三五四所,将在迈向“海阔天空”的征程中收获更多丰硕的果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