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31|回复: 2
收起左侧

远洋科考 海底探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5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上海
远洋科考 海底探宝


201375348329880.jpg -->


国际海底区域是国家管辖海域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战略金属、能源和生物资源。

西方各国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投资进行国际海底区域活动,抢先占有最具商业远景多金属结核富矿区,并且基本形成了多金属结核商业开采前的技术储备,等待商业开采时机的到来。由多金属结核资源为先导的大规模深海资源勘查活动引起了国际海洋法律关系的调整,1970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向深海大洋要资源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远洋科考也成为我国海洋探索走向国际的重要途径。

1976年7月5日,我国万吨远洋科学调查船“向阳五号”和“向阳十一号”在太平洋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次远洋科学调查,取得大量的、多学科的第一手资料,开启了我国远洋科考的大门。

大洋考察始于19世纪末,其目的大多是为了寻求利益,获取财富。1872年,以“挑战者”号的环球测量为标志,海洋开始作为独立的学科被人们广泛关注。而由于历史、政治等多方面原因,我国的海洋学科起步相对较晚。

解放以前,海洋研究一直被划归在生物、航道测量、气象等学科之中,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也没有专业人才。到1950年,我国海洋事业进入了恢复时期,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将海洋事业纳入其中,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我国海洋事业进入了发展时期。

为了更好地发展海洋科学,原国家科委海洋组于1958年到1962年间,组织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海洋普查,这次普查在范围上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近海。同时从国外购进设备,成就了第一次航空调查和空中磁力测量,这些技术的引进使我国海洋调查终于有了一些现代化特点。

不过此时的测量船,还是普通的渔船,工具更加简陋,竹竿、线绑石头就是测量水深的工具。

1964年,中国海洋局的成立,让海洋科学找到了组织。上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建造了 “向阳五号”远洋考察船,组建了自己的远洋考察船队。“向阳五号”船上集结了当时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海洋检测技术设备。终于在这些基础建设的支持下,我国于1976年完成了第一次远洋科学调查并第一次抓到多金属结核,1983年参与大洋多金属结核调查。

但是,海洋资源的考察利用,远不是一次科学调查就可以了解清楚的,缺乏现代技术的中国,必须找到与国际合作的机会。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发展我们的海洋科学。

在时任海洋局科技司调查处处长黄振宗及其同事的努力下,我国与美国签订协议,参与了世界气象组织、国际科学联合会和政府间海洋计划委员会提出的“阿尔尼诺”“拉列娜”计划,合作调查。

美国是看上了大洋彼岸已成规模的中国远洋船队,但我们也看中了美国的技术设备。终于在1988年,美国在海南岛和我国签订了协议,将包括CTD和多普罗测流等大量仪器设备长期留给中国使用。这些设备的引进宣告了我国海洋技术设备由机械时代迈进了电子时代。

而在此期间,1984年,我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远洋科学考察船,远洋科学调查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刚刚在前苏联的基辅造船厂“出生”。不过此时它还是“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担任前苏联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任务。

直到1994年,为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了“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并经过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

十多年来,“大洋一号”还开展了积极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许多国家科学家曾在船上工作,在一些港口停靠时还举行过公众日活动。

2006年1月20日,执行我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环球大洋科考伟大任务的“大洋一号”经过297天、43230海里的环球考察在青岛顺利返航,标志着我国第一代海洋人于上个世纪提出的“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宏伟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威海
中国只顾得九天揽月,顾不上五洋捉鳖,眼前的海洋还没搞清楚,却大手笔的投入太空,感觉假大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7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国家的事情,还是不要参与了吧?忧国忧民,我们又能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标签|免责声明|龙船社区

GMT+8, 2025-1-12 10:09

Powered by Imarine

Copyright © 2006, 龙船社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