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安徽省芜湖市丽阳高照。放眼望去,长江上满载货物的船舶排成一线,迤逦延伸。芜湖市红日航运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金波说:“可以肯定地说,再过一段时间,这些船舶就不会冒出浓烟,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噪声了。”
安徽省船舶检验局船舶检验处处长夏中垠介绍,安徽正在加快推进船舶“油改气”工作,目前,已经在芜湖对3艘船舶进行改造,它们分别是“红日166”船、“宝英98”船、“长能12”船,另外合肥有2艘船舶尚在申报过程中;还有近20艘船舶正在准备申报。
“按照当前柴油和LNG(液化天然气)的价格,使用混燃模式行驶比全柴油模式燃料成本降低20%以上;混燃模式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机油消耗降低10%以上;降低发动机维护费用30%以上;改装后的排放与使用柴油相比,硫氧化合物和碳烟排放降低70%以上,氮氧化合物减排35%至40%,无颗粒物排放,二氧化碳也减排20%至25%,发动机噪声降低10%以上。”夏金波说。
竭力破解“瓶颈”
5月7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就本报《皖江船舶“油改气”五年内有望完成》报道批示要求有关方面给予关注并支持。安徽省交通运输厅高度重视,当即研究下一步工作安排;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梅劲要求省船舶检验局进一步加大内河船舶柴油—LNG混合动力改造力度,积极总结、推广经验。
交通运输部在《“十二五”水运节能减排总体推进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将逐步增加新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试点。其中,内河柴油—LNG混合动力船舶技术正是5项试点新技术之一。对此,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十分重视,先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推广此项工作,与中国石油昆仑能源有限公司签订了LNG合作框架协议。安徽省地方海事局还把此项工作作为科技项目来研究,专项拨款科研资金40万元。
2011年4月7日长江首艘内河柴油—LNG混合动力改造船“红日166”在芜湖市成功首航;2012年10月由部海事局组织相关专家对安徽省LNG燃料动力试点船舶的方案进行评审,一致认为申请船舶基本满足相关条件,同意进行改造。当时,部海事局审批的8艘试点船舶,安徽就有7艘。今年5月17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1研究所与华强天然气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拟在安徽巢湖对船舶进行全面改造。
通过两年来的改造、推广应用,安徽船舶“油改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全省今年准备改造300艘船舶,涉及长江、淮河干线及其支流;到2015年,将完成对1500艘船舶的改造。
节能减排效益显
柴油—LNG双燃料发动机具有两种工作状态,两套燃料储存系统。当使用LNG—柴油混合燃烧时,同等工况下柴油供给量减少70%;当使用纯柴油燃烧时,通过ECU(电脑控制系统)自动切换装置关闭,切断天然气进气通路,调整喷油泵总油量至100%位置,从而恢复100%全柴油燃烧。使用双燃料时,其最高爆发压力略低于燃用柴油值,而功率相当,能满足船用推进主机的需要。
夏中垠说,使用双燃料时有利于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同时,使用双燃料时其碳烟排放值远远低于使用柴油时的排放。据测算,如果安徽的近3万艘内河船舶经过改造,使用柴油—LNG双燃料动力后,每年可减排硫氧化合物3.1万吨、氮氧化合物3.2万吨、二氧化碳37.5万吨。
深入推进亟待政策扶持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亟待完善。”夏中垠说,目前加气站点建设、布局比较混乱,没有主管部门,船舶加气比较困难,LNG船舶的续航力普遍不高;相关监管制度不健全,船用产品认证等方面存在问题。
他建议:明确主管部门,加大对加气站或加气船建设的力度,完善技术规范体系;开展加油加气站规划,需沿江、河布置加油加气站;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在中国船级社制定的《气体燃料动力船舶检验指南》基础上,尽快出台柴油—LNG双燃料动力系统《操作手册》和《船员安全作业及维护须知》等规范性技术标准;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推广初期,对柴油—LNG双燃料动力改装船舶给予专项补助资金、政府贴息、过闸费减免等方式的扶持,在沿河加油加气站点、LNG和燃油储备库等基地的土地征用上给予优惠,与此同时,建立加油加气站的布点规划和立项审批、船舶设施设备和船员发证等方面工作的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