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远渔667”的下水试航标志着泉州渔业开启远洋时代
“‘福远渔667’的下水,对于惠安县崇武永丰渔业有限公司而言,表明一个大洋性远洋捕捞船队初具雏形;而对于泉州的渔业经济而言,则意味着一个远洋渔业时代的开启。”近日,记者专程来到漳州龙海的造船厂,见证了我市第一艘大洋性捕捞渔船“福远渔667”的下水试航。
第一艘远洋渔船下水
“等到下午一点半,潮水涨上来之后,这条船就可以下水了。”在漳州龙海一家造船厂内,作为我市首家远洋捕捞龙头企业,惠安县崇武永丰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炳煌兴奋地说。在不远处的船台上,长度58米、排水量1000吨左右的“福远渔666”、“福远渔667”正安静地接受着船舶工程师在下水前的细致检查。
“4艘远洋捕捞船加上一艘5000吨运输补给船,先期已投资1.2亿元,今年公司已获农业部批准,准备再投资3.8亿元,建造6艘1200吨左右,长度66米的远洋捕捞船和另一艘5000吨左右运输补给船。到年底,集团公司将全资拥有10艘远洋捕捞船和2艘运输补给船。通过运输船的接驳运载,捕捞船甚至可以在海上连续作业两三年,不需要靠岸”。张炳煌告诉记者,当日下水试航的是“福远渔667”,“福远渔666”将在几天后下水检验,而在船厂的另一端,另外两艘更大吨位的捕捞船也已开始建造。
事实上,“福远渔667”的下水,对于张炳煌而言,是一个大洋性远洋捕捞船队初具雏形;而对于泉州的渔业经济而言,则意味着一个远洋渔业时代的开启。“这是我市下水的第一条大洋性远洋捕捞船。”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海洋捕捞是我市渔业生产的优势产业,海洋捕捞年产量约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六成,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我市海洋捕捞面临着严峻形势,“走向公海”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在上世纪90年代泉州也曾成立多家远洋渔业企业,但都属于规模较小、捕捞设备相对落后的群众渔业,因为经营不善,相继沉寂。在2003年,我市也有企业参与对斯里兰卡方面的渔业援助,进行远洋性的渔业捕捞合作,但此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军国际公海领域的远洋捕捞。
向公共海域要资源
“根据可行性论证报告,捕捞船队一年可以捕获十几万吨的鱼货,一旦捕鱼上岸,对于丰富本地的海产品品类与总量,解决优质动物蛋白来源缺口以及近海资源过度开发的压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张炳煌告诉记者,鲹科、沙丁鱼、鲐鱼、鳀科等中上层鱼类由于其美味和营养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需求量增大。公司采用新型的灯光围网捕捞方式,在中西太平洋公海海域追溯鲹科、沙丁鱼、鲐鱼、鳀科等中上层鱼类的洄游路线,并将实现常年作业。
“远洋渔业与能源业一样,属于资源型战略产业。从长期来看,应该重点发展远洋渔业,参与公共海洋资源的开发。”福建省渔业行业协会渔船渔机渔具分会相关人士举例称,近海捕捞长期处于一种“僧多粥少”局面;而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的资源量在600万吨左右,在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每年可捕捞资源量超过100万吨,目前全球上岸量为40万吨左右,尚有60万吨的捕捞空间,所以发展远洋渔业,仍然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在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人士看来,由于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日渐衰退,传统小马力木质渔船远洋捕捞能力低下,固守传统的近海捕捞模式只能加快海洋渔业的萎缩。组建远洋渔业船队,提高渔业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发展远洋捕捞业,分享国际渔业资源,已成为捕捞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现代渔业经济
“船队建好后,仅仅在出航前加满柴油,就要一次性花费800万元的油钱。”张炳煌笑着告诉记者,不仅如此,一条船定员23人,每个月的船员薪金加起来就超过150万元。在他看来,一个远洋捕捞船队的形成,对于带动本地的渔工和船舶修造、冷冻仓储、油品供给以及渔具渔网的生产制造人员就业,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积极发展沙丁鱼、鲐鱼、鲭鱼等公海领域的中上层鱼类渔业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如渔业运输、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以及捕捞机械设备的研发和生产等一系列产业,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就业压力。”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人士也表示,发展远洋渔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将与岸上的配套产业共同构成一个集捕捞、鱼货交易、渔需用品市场、冷冻厂、水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渔业产业链,带动水产品冷藏加工、贸易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加速渔、工、贸一体化进程,形成协调发展、设施完善的现代化渔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