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英国金融时报上一篇有关韩国造船业发展的新闻,读起来让人感慨良多。 很多人知道,今年全球的造船业遭遇了空前危机,1-9月全球的船舶订单大减了53%。据报道,这是全球造船业25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包括日本、中国及作为造船第一大省的江苏,船舶的订单都是大幅减少。但与此同时,全行业衰退对韩国造船业的影响却并不大。金融时报引用船舶经纪商Clarkson的数据显示,“韩国赢得了价值189亿美元的新订单,而中国和日本所获新订单的总金额分别为102亿美元和28亿美元”。 韩国造船业的成绩,使笔者想起了江苏在全球造船业都可称得上“大腕”的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熔盛重工和他的老板张志熔。据报载,该公司今年上半年仅获得5800万美元的订单。而就在一年前,熔盛还在为一笔高达7.25亿美元的“苏伊士油轮”的订单而“喝香槟庆贺”。此外,熔盛加上政府6.7亿元的补贴,净利润仅为2.158亿元人民币,收入在上半年也大降37%。如此糟糕的业绩,以至于9月份大摩在将造船行业前景评级降至“审慎” 的同时,把对熔盛评级更是降至“减持”。 之所以把熔盛作“案例”,有它的特殊意义。它号称“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手持船舶订单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同时也是生产超过30万载重吨超大型矿砂船的全球市场领导者”。另外一个说法,也称其是“中国第二大造船厂、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厂”。2010年11月它在香港上市时,是年度在港上市市值最高的内地民营企业。在《2012胡润长三角地区财富报告》中,熔盛老板张志熔家族以255亿元财富位列长三角富豪第十位。 但就是这么一个业内的“巨无霸”,“世界的熔盛”,今年却不幸惨遭“滑铁卢”。不久前,其创始人和老板张志熔更是辞去了熔盛重工董事会主席一职。这样一个在全球造船业“曾领风骚”的企业和老板,落到今天的地步,教训何在?与此同时,今年年中,曾是全球光伏行业“翘楚”和大陆首富的施正荣也黯然辞职。江苏这两个在全球业内都“响当当”的“世界级企业大佬”的辞职,究竟给我们江苏本土的企业家带来什么警示?这些应该成为企业家们和政府都必须深刻反省的问题,否则那些“几十亿的学费”,就可能白交了。 表面上看起来,“压趴”张志熔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涉嫌和中海油的“内幕关联”交易而被罚了1400万美元。也有人说,他和施正荣一样,都是全球行业衰退的“牺牲品”。其实更深层的原因,还是我们的企业家缺少“全球化经营”的素质,这才是导致今天结果的根本原因。 不客气的说,张施两人虽然都是全球业内的“大佬”,但并不代表他们已经完全具备了“跨国企业家”的素质。否则,张就不会在“内幕关联”上被重罚,施也不可能使公司的股票跌到惨不忍睹。他们当年的成功,一是仰仗世界经济的需求旺盛的大气候,第二也是更重要的还是靠政府的大力扶持,是被“奶大的”的行业巨头。在这两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当地政府“保姆般”的呵护可谓“无微不至”。这在助力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企业缺少或忽略了市场本该有“锤炼”和“摔打”。 江苏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要真正实现“国际化”,必须要学习和精通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不仅要了解行业的发展规律和周期,更要熟悉国际市场企业必须遵守的竞争规则和法律环境。这些都是国内政府“奶妈”般的扶持所不能给予的。国际化使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没有了“特权”,而且还有了更多过去根本不了解的他国法律和规制的制约。稍有不慎,就会被股民或相关方面推上法庭成为被告,甚至要付出巨额的赔款。所以,要真正使企业国际化,首先企业家自身的素质必须国际化,必须在知识结构和运营理念上“更新换代”,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只有如此,江苏的企业家在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才可能少跌跟头,少走弯路。 熔盛和尚德,是国内造船和光伏行业中数一数二的“老大”。而江苏在这两个行业的发展上,都是全国第一。把这两个行业“大哥大”的教训总结好了,江苏在这两个行业的江湖地位方可“更大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