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造船业界内,掀起了一股海工热风,而对此指出,中国船厂应找准市场位置,别再将自己的困境归罪于环境的不景气。
日前,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称:“对中国船厂来说,不存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就看你有没有能力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环境和位置来生存并发展。”
在2012广州国际海事展,王锦连接受了媒体采访,他特别提到了福建东南造船厂和江苏太平洋造船,赞其有潜力成为领导者。
作为福船集团旗下的一家子公司,福建东南造船厂已渐渐显露出作为AHTS建造者的专业能力。根据克拉克森统计,该船厂目前有28艘船的手持订单,其中18艘为AHTS订单。
而太平洋造船则是液化乙烯气运输船领域的佼佼者,截止今年7月,该船厂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占到了1/3。
王锦连表示,“我们支持船厂增加海工的产能以加强支持性海工设备的当地化率,但不能再增加一般的组装产能了。”
王锦连一再呼吁业界,中国船厂在进军海工的路上应该“理性发展”。在这一领域,韩国和新加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说:“海工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但不是谁都能吃上一口,”他说:
“韩国有3-4家非常成熟的船厂,新加坡也有2-3家。因此,中国最终也许只能有4-5家船厂能在海工市场站稳脚跟。”
长久以来,中国船厂一直希望升级至附加值更高的市场。不少船厂甚至在过去两个月里已经建起了海工设备子公司。例如,熔盛重工扬子江船厂这两家民营船厂中的翘楚都选择了新加坡作为自己初生的海工设备子公司招揽客户的阵地。还有,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旗下专造油轮与散货船的广船国际整合了集团名下的另一家船厂龙穴造船,在后者的厂址成立了一家海工工程公司。
他表示,“中国海工支出设备的本地化率只有不到20%,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工信部发布的造船行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在“关键的海工支持设备”领域本地化率要超过30%。该目标同样适用于传统造船行业。
|
|